首先让我试着用最简单的话把香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这个冬季需要面对的事情解释一下。
在大陆,小学升初中是根据家庭住址和户籍情况就近分配的,不用考。
孩子读完三年初中之后迎来人生第一次重大考试——统考,名曰“中考”(下一次大考就是三年后的“高考”了)——一考定乾坤,决定高中三年在哪里度过。
在香港不是这样。
“小一”读到“小六”之后小学阶段结束,需要经历复杂的流程选择一所中学;一旦被录取,就会从“中一”读到“中六”。
也就是说,香港的“考”比大陆足足早了三年,并且这“考”,并非“一考定乾坤”。
小五的最后一次考试和小六的前两次考试被叫做“呈分试”,计分方式并非根据原始分,而是遵照规定的比例:中英数分数要乘以9,常识分数乘以6,视觉艺术乘以3,音乐乘以2,有些学校也会将宗教课列入考量。
这些分数是要呈报教育局的,教育局根据三次呈分试的综合成绩,将全港学生分为band1、band2、band3三组,作为申请中学的重要依据。
申请学校又分为几个阶段。
可以提前进行招生的是那些自行办学并收费(学费不等)的学校,孩子们可以申请多所,经过多轮面试后,得到学校的录取意向——却不需要立即作出决定。
真正面向所有学生的流程开始于来年1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自行分配学位”阶段。
可以选取两所自己心仪的学校,并经历面试筛选,在3月底获知结果。
得到录取的孩子可以提前同伴三个半月把心放在肚子里——约占学位总数的30%。
“自行选校”未获录取的孩子,要在5月进入第二阶段:“统一派位”阶段。
港人喜欢把这个阶段叫做“搅珠”。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像抽奖一样。
因为全港学生没有一个具体分数的明确排名,而是分成band1、band2、band3三大组;所以同一大组的那么多孩子,是被视为同一水平随机分配学校的——就像搅动珠子转啊转,看哪颗珠子掉进哪所学校的筐里。
这部分占总学位的65%,7月初公布结果。
我们没有考虑那些需要缴纳高额学费的学校,不知道是懒,还是因为一路公办学校读上来的父母视野天然受限。
总之,现在豹子没有保底的学校offer,而是直接站在了第一阶段的入口处。
然后就有点儿尴尬——
因为根据过去两次的呈分试结果,她的成绩属于“band1尾”。
目前的情况是:
如果“自行分配学位”阶段报高了,有可能无法得到录取,要进入下一阶段,去赌“可能性”。
然而!如果来年3月初的第三次呈分试考砸了,和前两次一平均,把名次拉进了band2——那就要等全港所有band1的学生全部获得学位分配之后,才轮到band2这组来“搅珠”。
这个后果就比较严重。
如果眼下的第一阶段报低了呢,又可能直接被不够好的学校录走了;
就算第三次呈分试考得不错(与现在持平或优于现在),也已经没有机会以band1身份参加“搅珠”,获得学位分配的优先权——那可就亏大了。
所以,现在这个情况,搏不搏呢?
报自己真正心仪的学校,就要面对失望的可能性,还要确保第三次呈分试的成绩不低于前两次;并且,没人能确保“搅珠”后必定进入指定学校。
低就一所学校,固然可以相当放心,提前轻松;却要面对日后心痒难搔、羡慕别人、自悔自责的可能性,怨自己当初不敢放胆一搏。
我心里当然立刻就有个想法,可我的想法不是豹子的想法。
豹子的想法是什么呢?如果与我相左,要不要尝试说服她呢?需要用多大的力度来说服呢?
在帮我们进行一对一选校指导的冯主任面前,我把自己的想法摁住——
老师和父母的目光都落在豹子的小脸上,问着同一句话:
“搏不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