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风正劲,送教促均衡——2024国培初中语文二班一组听诊课报告 马红霞 为推动教师培训改革转型,落实“国培计划”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指示,2024年10月9日10日,在永城市中小学开展“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有永城市教育局,永城市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团队成员及乡镇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 岁月悠悠,很快就到了听诊课的环节。作为学科专家,我和刘丽老师负责的是黄口中学的听诊课送教指导。暂且不提驾车前去的坎坷,回忆起来惊心动魄,下面就听诊课的情况做如下汇报:一、在10月9日和10日共听10节课,因为今年的研修主题是古诗词的深度教学,所以老师们选择的都是古诗词,9日其中两个老师选择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王婉老师讲的是《观沧海》,赵梦迪老师讲的是《渡荆门送别》,刘倩茹老师讲的是《钱塘湖春行》。10日五位老师的选择既有律诗也有绝句。一、问题诊断本着结合实际诊断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帮助参培教师提高实际教学技能的目的,列举参培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下:
问题1:无学习目标的出示或学习目标过于拉杂,不够明确,或流于形式,课堂学习不能紧扣学习目标有效进行。如:(一)王婉老师《观沧海》中,没有设置学习目标,所以导致课堂松散。翟箬彤老师的学习目标过于空洞,致使学习目标流于形式。黄若瑜老师讲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学习目标设置了四个,因过多所以不能够完成。问题2:讲的多,读的少,不重视诗歌的朗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忽略课堂诗歌朗读的指导,即便有读的环节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更没有方法的指导,所以失去了诗歌课堂的美感。10位老师中只有一位老师进行了示范朗读。问题3:课堂翻译诗词时间过长,且没有主次之分,导致翻译环节耗时过多。10位老师都有逐句翻译诗句的环节,而且以讲解为主,只有一位老师让学生自己翻译,所以课堂主体变成的重视教,不重视学的现象。问题4:诗词赏析是,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只是走了赏析的流程,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并展示,形成学生自己的赏析语言。问题5:关于板书设计及课件制作的问题整体的来看10位老师板书设计都有细节问题如,王婉老师无板书,屈宋洋老师只有题目,杨欣雨老师的板书过于随意,不精准等等。板书和讲课内容不同步,内容讲完后才去写板书,失去了板书强调重点的意义。课件上的内容缺乏细致的选择,内容多,没有重点。课件设计不够简洁,版面过于繁杂,凌乱。
二、问题分析10位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一线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一)有解读教材的意识,但教材解读的能力不足大部分老师通过各种培训,知道教学之前要对教材进行解读,解读教材时要看课标、导读、课后题、交流平台等,但对教材的解读浮于表面,只是在就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看懂在文字中所隐藏的能力训练点和知识积累点。(二)教学理念陈旧,重视“教教材”,忽视“用教材教。”重视老师教,忽视学生学。“教教材”就是以教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的教学。“用教材教”其着眼点不在于教学生读懂课文,而在于利用教材具备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知识,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诗词的理解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三)利用教材的意识不强,对于如何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缺少必要的方法。其实不仅是诗词教学,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要有这样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四)教学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如何摆阶搭梯引导学生“跳一跳”,缺乏方法上的积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如何给学生搭好梯子,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到达目的地,大多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把问题一出示,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了,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出现的困难视而不见,或者说看见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这反映出我们缺少必要的方法上的积累。以上四个问题,我之所以说是“困境”,是因为除了理念和意识的缺失外,很多问题不是老师们在教学中没有感觉到,而是感觉到了,但不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只好听之任之,不断在这个漩涡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作为语文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意识的改变通过讲解可以逐步转变,而与学科学习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则需要不间断的学习,专业技能(如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教材解读等)需要不间断的训练和实践。
这10节“诊断课”通过乡村教师做课、课堂互动交流、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骨干教师点评,缩小本区校际间教育差距,共同提高处理教材、备课教研、设计教学、驾驭课堂等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教研能力,为促进乡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好了铺垫。参训教师也表示,这10节“诊断课”对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帮助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