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孩子放学,看到她脚步沉重小脸上没有一丝舒展,抱起来轻轻地问“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她趴在我身上说“不知道为什么MW不给我我的书……她让我再做一个,可我忘了怎么做了”...我知道孩子每天都在学校用A4纸裁开再订好做一本“书”,她会把一天的记忆都描画在上面,放学见我第一件事就是给我说她画了什么什么,我也会请她讲解所有带回来的手工、“书”、课堂作业等,再当宝贝似的收在专门的抽屉里。在近一年的海外学前班学习中,我发现孩子最喜欢自己做的那一本“书”,因为她每次都双眼放光逐页讲解上面的一花一草,还不允许你分神,必须全程配合顺着她的指向认真地观看每一个事物。我猜想那是她小小心灵面对分离、面对漂泊、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的独白,虽然在别人眼里她每天都做,甚至看上去每天都重复着一大一小两个女人的故事,但那是她全部的心灵生活。
这么重要的东西被小同学拿去当然难受了,我马上带她去找MW,可我在相隔两三米的距离大声喊她她都没有回顾,看到今天接MW的家长是位男老人,担心自己的口语说不清楚,正好看到朋友没有什么事就招呼她过来,告诉她孩子的书被同学拿走了不还,问能帮我们要回来吗?她听了毫不犹豫地让自己大女儿也是孩子最喜欢的大姐姐去“解决”,看到大姐姐带着孩子走到Mw面前,面对面地交谈,也看到老人打开了书包翻找,心下感激朋友的仗义和明智,这种事情确实还是小孩子出面更好解决。
可等孩子们拿着小姐姐买来分享的棒冰回来后,表示没有找到孩子说的书,听到大姐姐讲述“MW说那是我的,不是她的”以及“她们不让看外面那层”,画风突变!看到朋友快步跟上并“excuse me”喊停了那爷俩,我赶紧两步上前面对着老人站在Mw旁边,听不懂朋友和老人说什么,但感到那位老人已经很烦躁,我说了两句对不起,他很不高兴嘴里嘟囔着什么又打开书包给我们看了一下,我指了指外层,他又嘟囔着打开,还是没有孩子的“书”,朋友和我都向老人道歉,理解他还是很不高兴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怎么跟老人解释那不是真书但比真书还要重要!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就转身看着Mw笑着直接问她moana的书在哪里?她说“I don't haven't”老人马上很激动地表示了反对,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我明白他担心我给孩子压力,就放弃了从Mw这里找回来的想法。姐姐们带着孩子一起又回教室里找了一下,仍然没有找到,听小姐姐说“B老师说她每天都画,肯定不会忘了”,知道了老师不了解学生每天都画的却是不一样的故事,看到了在老师眼里这件事情的不重要,感受到了孩子说“没人跟我玩”时的失落!进一步体会到了语言不通所树立起的生活篱笆,接受它的存在,相信上帝自有安排!
(续)上完跆拳道课回家后,详细问清楚了“丢”书的过程,原来是B老师在教室里让孩子在一张桌子画蝴蝶,孩子就把手里自己做的书交给了Mw,等她回来问同学“可以把我的书还给我了吗?”Mw说“I don't haven’t!That's mine.”和颜悦色地给孩子指出她需要承担的责任,通过角色扮演,现在孩子知道在需要委托他人帮助的时候,要认真表达请求“请问你可以帮我拿一下吗?等我回来时再还给我”;也知道了可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前,先安置好自己的东西,比如在这件事上可以先把书放进自己书包里(孩子现在没有自己的桌子)。也试着提示孩子,什么人会把你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什么关系可以打破你的我的界限,看到孩子还不能穿越这样的思维,让时光带她成长吧。
赞美主!感谢相遇!孩子没有洞洞顺利拿到了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