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就下起了雨。细细密密,飘飘扬扬。夜静得像是睡着了一样,唯有雨下得有滋有味。
枕头底下压着一本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翻开封页,上面记写着买这本书是在18年2月。当时读后并没有多大印象。只记得有一次三毛在沙漠荒岛遇险差点出状况,还有给当地人看病。印象平淡。
一年后再读,发现自己当时是那么浅薄,麻木。
读三毛的文字,首先是很好读,顺畅。有趣,有时会扑哧一笑。
想起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以及他的散文(单喜欢那篇《秋天的况味》)的文字,有明显不一样的感受。林语堂的字句没有三毛的文字读来舒服。我说林语堂的文字中透着一种贵族气质。而三毛的文字感觉她人像就在你身边,亲切自然,真情实感。
单摘录《白手起家》中的文字来看。
这篇主要写的是三毛初到沙漠,与荷西一起面对沙漠生活,结婚期间的一些情况。
开始提到她缘何喜欢上沙漠,她说:
“我的半生,飘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也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
一次无意中在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眼睛一亮就被深深吸引打动。就像是
“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初到沙漠,下了飞机,荷西来接三毛。俩人走了近四十分钟才到荷西租住的房子。从三毛的描写看,房子相当简陋。比现在如我打工者住的地方还要差许多。
三毛家境条件应是不错,父母也都很宠爱她,受过良好的教育,面对沙漠艰苦环境的表现,不由不令人心动。
三毛用文字这样写她第一眼见到荷西的房子,以及当时的情况。
“另外一间,小得放下一个大床之外,只有进门的地方,还有手臂那么宽大的一条横的空间。厨房是四张报纸平铺起来那么大,有一个污黄色裂了的水槽,还有一个水泥砌起的平台。”
“荷西急着问我对家的第一印象。我听见自己近似做作的声音很紧张地在回答他:很好,我喜欢,真的,我们慢慢来布置。说这话时,我还在拼命打量这一切,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上面没有再涂石灰,砖块接缝地方的干水泥就赤裸裸地挂在那儿。抬头看看,光秃秃吊着的灯泡很小,电线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墙左角上面有个缺口,风不断地灌进来。打开水龙头,流出来几滴浓浓绿绿的液体,没有一滴水。”
“沙漠的第一夜,我缩在睡袋里,荷西包着薄薄的毯子,在近乎零度的气温下,我们只在水泥地上铺了帐篷的一块帆布,冻到天亮。”
后来陋室陆陆续续经过三毛的改造后,简直像是艺术的宫殿。
“桌子,我用白布铺上,上面放了母亲寄来给我的细竹帘卷。爱我的母亲,甚至寄了我要的中国棉纸糊的灯罩来。陶土的茶具,我也收到了一份。爱友林复南寄来了大卷现代版画,平先生航空送了我大箱的皇冠丛书,父亲下班看到怪里怪气的海报,他也会买下来给我。姐姐向我进贡衣服,弟弟们最有意思,他们搞了一件和服似的浴衣来给荷西,穿上了像三船敏郎_我最欣赏的几个男演员之一。等母亲的棉纸灯罩低低地挂着,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云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时,我们这个家,开始有了说不出的气氛和情调。”
“荷西上班去了,我就到家对面的垃圾场去拾破烂。用旧的汽车外胎,我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也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我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
“这个家里还差植物,没有绿意”,晚上爬进了总督家的矮墙,用四只手拼命挖他的花。”
活生生的画面,感觉像是两个大孩子,读着就好笑。
去镇上要穿过一个撒哈拉威人的坟场,一次遇见到一个极老的撒哈拉威男人在刻石头。三毛喜欢得不得了,拿了三个雕像,塞给他一千块钱。像得了宝贝,连进镇的事也忘了。跑回家,
“饭也没有吃,躺在地上把玩着这伟大无名氏的艺术品,我内心的感动不能用字迹来形容。”
通过这样的文字,展现出一种画面感。我想唯有有情趣且保持着内心的纯真的人才会是这个样子的吧。
设身处地换做自己置身于那样的环境,恐怕失望之余蔫蔫地马上嚷嚷着要打道回府。
在如今平常生活中,我想三毛的这种乐观心态,发掘生活乐趣的眼光,也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有一篇写到生活一时拮据,和荷西一起去海边打鱼来卖。一早出发,满载而归,人也累得精疲力尽。由心感叹:赚钱的辛苦。到了卖鱼的时候,两个人坐在马路对面,离鱼远远的,都不好意思叫卖。还是在荷西的一个同事帮忙吆喝下才很快卖掉。为了感谢人家和犒劳自己,在卖鱼的大饭店请吃饭。饭店做出来的鱼然后用十二倍的价格再卖过来吃。其中一部分卖鱼款是先打了一张条子,后来被三毛洗衣忘拿出来洗烂掉。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三毛是不善做生意的。或者说,文人气质的三毛更善于享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而为此的基石就是三毛对文字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也离不开父母家庭的支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跟ta的兴趣爱好气质有很大关系。三毛喜欢旅行,有一颗好奇的心。她对生活的感受是深深的融入到内心深处的。旅行写作,在三毛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融合。从她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三毛。几乎是写实的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能通过文字将它展现出来,是一种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是她的个人魅力。
话说天妒英才。而三毛似乎也没有逃离这个噩运。与荷西结婚七年后,荷西潜水发生意外,去世时才三十岁。后来三毛在医院自杀也不到五十岁。
令人唏嘘。感叹人生的命运无常,冥冥无端轮回。
我想,人的短暂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在活着的时候,认真去活,用心去感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不相辜负。
下面摘录三毛的一些经典语录: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关于读书: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关于朋友: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关于爱情:
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
关于旅行: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
最后用三毛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