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做咨询下来,很大的一个领悟就是:答案不是问题的解释,答案在问题背面。经过这几年情绪炼金术的训练,我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当你遇到了问题时,你不要立马回答问题,为什么?因为当回答问题的思维和制造问题的思维在同一个维度时,你怎么回答问题,你不可能回答问题。就像你制造了一个最锋利的矛,去攻击你制造的最坚固的盾,你能攻破吗?你不可能攻破,所以就矛盾,是思维的自相矛盾。你怎么才能攻破呢?要么去找另一个人重新制造一柄新矛,要么找另一个人制造一柄新盾,因为制造工艺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不是矛折断,就是盾被刺穿,总之是很容易打破矛盾。
结合我们的心理咨询而言,来访者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意识层面的冲突和矛盾,而用来访者的意识思维是解决不了来访者本身的冲突和矛盾,所以咨询师做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回答来访者的问题,而是连接他的身体,跟潜意识连接,这样其实就跳出了意识思维的局限,所谓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庐山看庐山,跳出自我看自我,跳出原生家庭看原生家庭,问题就迎刃而解。
结合我半年来讲公开课的体验,也是毁誉参半,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众口难调。但发生的都是应该发生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或者错,只能说做自己能做的,不能做的交给命运。《情绪炼金术》和《荣格释梦公开课》一期一期做下来,我还是有很多收获和领悟。关于私心和公益到底该怎么区分?我认为是一体的,你爱的他人也是另外一个自己,你爱的自己也是另外一个他人。我们活在一个同构共振的世界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单独存在——这个存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即使给你黄金万两,山珍海味,让你一个人呆在深山老林里,其实也是没有啥意思。所以美国有个大片威尔史密斯演的《我是传奇》,人类受到外星人的攻击都灭绝了,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只狗,他感觉到恐惧与孤独,于是奋勇出击拯救人类,他才能活在人类温暖的抱持中得以存在。
昨天公开课结束之后,引发了我很多潜意识的呈现,会想起年轻时很多不理解的事情,现在理解了:
年轻时看到一些身体有残缺的人,抑或是长得不那么合乎大众审美的人,他似乎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那么多人冷眼旁观,但他依然活出了自己的坦然、自信、优雅与从从容。面对,这种状态,我非常不理解,总觉得他是“装”的。我们无论怎么思考,推己及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自信怎么来的。经过心理探索,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自信是超脱世界表象的,来源于感官又超脱于感官,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他的灵魂是纯粹的,所以他能看见自己的美与自信,也能发现他人的美,也能发现世界的美。所有的遇见绝非偶然,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过程。
我开始理解到:年轻时被感官局限了。现在经过不断碰撞,多视角反馈,看见了深层潜意识的部分。感谢你的参与,同构共振的场域,能激发深层潜意识,视角改变了,可以看见更深层的被局限的部分。
吕老师反馈:我感受更多是,有所残缺的个体真正从内心和现实层面完全接受了自己时就完全正常了,缺陷自然会伴生优势,当他们发现优势成长为强大时就会创新创造,其创造力完全超脱常人。
跳出庐山看庐山,跳出原生家庭看原生家庭,跳出自我看自我,自己才是自己的药,问题即答案。咨询师只是提供一个容器,梦者自己才是自己的药。当他回到自己的身体,回到他的感受里面,自然就连接了潜意识,资源自然的显化——这就是我做咨询的核心思想。
感谢老师们的陪伴,20次公开课下来,让我逐渐明白,强者面对困境和问题时,他永远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因为人类漫长的历史就是一直在生存与发展中如何解决问题才能生存下来。而弱者却是对抗命运,对抗不成就自暴自弃,发生极端行为。
而今我到了不惑之年,才明白生存与发展的逻辑,是这么回事儿。借用道德经的一句话说叫,反者道之动,就是你得站在问题的另一面来思考,其实就是连接潜意识才能看清楚问题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即所谓,问题即答案。
吕老师反馈:问题即答案,起点为终点。我们都在划圈。
所以,行动才是王道,把自己投进去,在体验中才能连接潜意识,跳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即使站在咨询师的位置上,我的收获也很大。所谓的成长,是双向奔赴,心动即为道,每一位用心参与、分享的老师都贡献了场域的能量,我感受到了持续的共振。非常感谢,感动。
我好像很擅长同构共振,越大的场域越能激发潜意识资源,像河边的堤岸,静静承载,如如不动,自然显化。我的学习路径都是这么来的。
吕老师火眼金睛,确实有均匀悬浮注意的部分。
吕老师:同构展现了感应能力,激发体现了转化能力。如如不动在内观,静静承载在内省,河边堤岸在沉浸,自然显化在唤醒(焕新)。场域的能量让自我连接老师们,内心得以释放。
我感慨:互联网平台真好,就有点儿像是荣格所说空间扭曲概念,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聚集最优秀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同构共振,激发最大的潜能,创造一番事业。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完整的体验”。
我当年就是因为这句话而喜欢上了荣格,一发不可收拾。我深刻的体验到,答案不是问题的解释,答案不在意识里,答案在意识的背面,在潜意识里。不要用来访者的意识思维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是要带领来访者通过连接身体,连接感受,跟潜意识发生连接,潜意识世界的资源是无限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人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