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考试完,总有学生感觉考的还可以,成绩却不甚理想,一对比答案,许多是笔下误。笔下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知识掌握本来就不十分扎实,凭感觉记住了,其实没有理解透。所谓理解透,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就思考到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能理解作者的每一个用字用词。汉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越是准确、生动的表达,越讲究用词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如果你感受到了这种唯一性、独特性,你理解得就一定比较透彻,学习就一定非常深入,错误的几率就一定非常低。但实事上,你的很多学习都是停留在感觉会了、感觉理解了,但不能“细抠字词”“细读文本”,其实所有作家的匠心全在字词句的斟酌上。
平时很普通的语言,但是到了作家那里就变得不普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当作家要写这句话时,他已经是被作家刻意选择过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所选取的特定内容。他一旦成为作家笔下的文字,他就已经成了作家作品的一部分,就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诗中的杨花、子规,这些春天里普通的景物,一里成了诗人笔下的文 字,就意味着它们不再普通,而成了文学形象——这是作者刻意要选取刻意要表达的,这是作者在他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刻意要选取表达的——难道诗人当时只看到了杨花与子规?不可能的,诗人当时一定还看到了杨枝树干、一定也看到了青草、道路、其他的各种植物树木,但为什么只选取了这两个景物呢?所以,你学习时记忆时,只是凭感觉,表面理解,而没有用心深入作者的用意,感觉记住了,下笔就常错。
二是自我感觉良好,一般就会出错。感觉良好,常常因为是感觉,而我们一里进入做题状态,调动的首先是理性思维,要求的是逻辑,而感觉良好是一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尤其平时学习不够深入,只是凭自己头脑的聪明很快记住了,但并未深入理解与思考,并未理解透作者用词用句的逻辑,往往感觉越好越容易错。怎么解决呢?
当然功夫还是在日常听课学习,能否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能否经常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否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些方面如果经常操作,会大大提升你的思维能力,而不再是仅凭感觉。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很多选择题初选是对的,再改结果常常越改越错,即选择题答案一改就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平时学习多凭感觉,并未深入;于是做题时第一感觉就选出了答案,然后回头理性检查,越检查越觉得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不对,然后反复分析斟酌,在更加理性的分析中得出了更加错误的答案——你平时就不是理性学习的,在考场上你突然理性起来,你开始用逻辑了,而你的逻辑平时就不常站在老师角度、作者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根源。
三是思维单一化,而不是整体化。这是你很多低级错误的另一根源。很多题很简单,命题人甚至在题目中已多次明示或暗示地告诉你,结果应该是什么,但你就是无视命题人的善意,硬着头皮一根筋地按照自己先入为主的理解直奔自认为的答案而去。也就是说,你做题得答案的依据,根本不是命题人提供的条件:前后文语境、感悟、氛围、环境,而是自己依据某一眼看到的某一个因素便自己脑补一个情景,然后便得出答案。你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命题人提供给你的种种条件,于是答案一出,你吓一跳,稍一思考,又恍然大悟,很快明了,因为题真的不难,而你真的没有看清,不是你看不清,而是你思维的单一化习惯,扫了那么一眼,便不顾其他,自认为了然于胸,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听风就是雨,未看前后语境因果,草率得出答案。
明白了这些原因,你就应该明白了怎么解决,一是日常听课学习,多站在作者角度、老师角度、命题人角度思考问题,这叫换位思考,一旦换位思考,你就不在仅凭个人感觉单一思考,你就开始尝试多角度、理性、整体思考,思维能力必然大大提升。二是解决低级错误,那就少些自我感觉良好,要常有一种警惕心:我怎么感觉这么好!危险!我极有可能忽略了什么!反复再反复,耐心再耐心!在此心理调整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绝招可用:拿起笔,一一标画出命题人或作者所表达的层次。如果说认真是个模糊标准的话,那么拿起笔,一一标画出命题人题干中所提供的所有条件,甚至标上序号,打上三角符号,你把命题人所有的要求与条件一一关注到,注意是关注到而不是看到,那么你的低级错误一定会降到最低。很多优秀的学生,常常会出现满分现象,也就是说一分不失,分分必得,这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思维严谨的结果,所谓思维严谨,本质就是站在命题人角度、作者角度、老师角度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