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勇气》,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词“下层气质”。读着读着发现这个词安放到我身上居然可以严丝合缝。
“我们的生命中,对很多事物、很多事件、很多问题的反应模式都是由下层气质所决定的。某种意义上,这种气质是一种由艰难的生存处境导致的应对模式,或者是一种类似于危机处理的模式。一方面,你的这种解决生存问题的模式,如果在一个逼仄的环境里,你自然就用一种粗糙的方式、救亡的方式、应急的方式来解决生存。其实,这种解决方式也成了我们应对环境和他人的基本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不仅使这样一种应急的、救急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成了我们的某种精神气质。”
想想自己,从工作、生活等方面无一不存在“下层气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下层人。
在工作中,明明有不喜欢的人和事,不得不违心的迎合、奉承。中午迷瞪着双眼,拖着精疲力尽的双腿赶往教室,叫醒头都已经挨着桌子的困倦的学子,不管他们愿与不愿,练习总在那里等着去解决。隔壁两边,上课声此起彼伏,我也做不到坦然拒绝。潜意识里还是害怕自己的成绩靠后,没有所谓的荣誉感。在荣誉面前谁都想争,谁都想抢。尤其是期末考试分数出来后,哪怕是零点一分都会挣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荣誉,同事之间甚至大动干戈,吃相真的很难看。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身上的“下层气质”。
下层气质是一种精神状态。容易生气、动怒、失控,也就是“戾气”很重,容易小题大做,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精神狂躁,甚至疯狂地病态状况,这都是下层气质的表现。一直劝说自己要淡然看待一切,但直到看到这个词之前还依然对妈妈对大宝发脾气。看到妈妈在现在依然把所有好的(吃的,用的)全给我们,唯独忘了她自己。明明晓得这是妈妈爱意的表现,但还是控制不住对妈妈发脾气,怪她任何时候都没有她自己,连自己都不爱自己,还指望谁去爱你。看到大宝不紧不慢的行动力还是有些怒气冲冲。说好的试着与周遭和解,原来只是我在写作时的理想状态。现实中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下层气质”了。易急躁、易暴怒、易失控等等 。
如何做到对抗下层气质,张老师提到“自我微变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先解决身上微小的麻烦,从微小的事开始一种自我的变革。第二,重塑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东西的。阅读长篇小说、读经典作品,读那些充满着人的伟大信念的、为之不屈不挠奋斗的文学作品,它们能让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等美好的精神,为生命打底。第三,拥有一颗童心。童心,不是优质之心。“童心的核心是浪漫之心,是想象力,是对美好事物的笃定信任,是不多考虑物质与得失,直扑过去的那种生命热情。”
总之,要做到尽可能的远离“下层气质”,唯有学习,读书悟理。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柔软、淡定、温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