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一位公司的同事闲聊,谈到最近在读的书,她说刚刚买了吉田穗波的书,想学习她如何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养育孩子、哈佛读博士、出书,她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的。因为总感觉自己现在时间不够用,每天没做多少事情时间就过去了,回头一个月来总结时,又感觉么什么值得拿出来的东西,回顾一年的时间,自己的成长找不出特别的地方。
一直就这个话题聊了很多,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读几位得到专栏作家时的体会,刚好有机会做个小小的总结。
要聚焦,能判断清楚“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吴军老师在被人问到自己为什么那么高产时说,要理解产出率的问题。产出率等于做成的事情除以计划要做的事情,如果分母太大,分子太小,结果自然不会太好。他的秘诀是,尽量少做事。少做事并不等于不做事,而是要挑那些对实现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带来成长并能创造价值的事情去做,一些与自己的初衷关系不大的事情,就要学会拒绝。
我们习惯于用做很多事情来安慰自己的大脑,说每时每刻都会很忙,都在用功。其实这些事情可能只是芝麻那么小的事情,往往在捡芝麻的时候,把本来要捡的西瓜给忘记了。一万颗芝麻的重量大概是40克,这样就很直观的看出到底什么才更值得捡。
不做无用功。
许多事情,我们可能很顺利的完成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回头审视,其实无用功还很多。我们习惯于拿到一个问题就开始做,花了力气,累了自己。做事前,需要对事情有清晰的定义,现有条件是什么,如果要做成这件事,还需要哪些条件。脑子里对有这些清楚定义,才不至于从头开始一直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才可能会借用一些已有的工具和成果,而不是什么都自己跑一遍。
学会建立自己的模型。
思考一下我们的大脑,存在里面的都是一个个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连接。独立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我们是不大容易记住的。我们习惯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记天空中的星星,会取北斗七星、猎户座这样的名字,一下子就记住了一批星星。很多事情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套用到另一个问题上。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去收集这些等价的应用场景,通过积累变成自己的模型。收集的过程,要反复思考当时用这个方法的理由,当时解决的问题本质是什么,做到一通百通。
避免设限。
解决一个问题时,第一倾向永远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样容易将自己作为中心思考问题,做出来的结果可能更多的是适用于自己。服务自己还是为他人,两个不同角度,给人带来的视角差异,就会让我们产生是限于自己,还是开放拥抱。不能把自己限制死了。
朋友的父亲突发疾病辞世,让我更加感慨生命的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才能更多的做事情,并做出有社会价值的事情呢?我觉得总结别人的做事方法,就是坚持:
少做事,少做无用功,突破自我设限,建立自己的模型。
这样,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做成的事情就会更多,只要每一件事情做得比上一件要好那么一点点,每件事都有进步,生命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做成更多有价值的事情,那这些事情本身带有的价值就会无形中延长自己的生命长度。
和同事闲谈结束时,我问她:你觉得时间是可管理的吗?
我想用今天做事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时间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只是自己以及自己做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