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
外面没有人,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
内在透射出来的结果。
——题记
大二的我们,20岁,穿着破洞牛仔,亦或森女亚麻,无邪地回忆年少轻狂的过去,又天真地盼望心想事成的将来。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朋友也交往的陆陆续续。彼此倾诉最多的除了忙,就是迷茫。刘同安慰说,你觉得孤独就对了,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你觉得无助就对了,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卢思浩祝福说,无论将来会遇见谁,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的,关于友情,关于梦想,关于爱,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直到张德芬带我《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明白,我从来都没有跟人讲过我是谁,如果那算我的话。
人生看似有十万个为什么,又看似有无数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回归到最本质上来讲也不过就是搞清楚,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表面上与后两个问题联系不够紧密,实则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偏偏就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身份、地位、权力、名望,诸如此类,趋之若鹜。好像是上了发条的时钟,循规蹈矩地一圈圈行走,追着赶着,顾不上回头看看昨天简单快乐的自己,只是埋头奢望着明天将又迎来一圈的圆满。于是,很多人说,我很忙碌,但不充实。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我的年龄是,我的身份是,我的家庭背景是······我想我们已经很难记得清自己是第几次这样一遍又一遍,按着自己所定义的(一个由无数变量组合而成的自己)来介绍给身边的人。然而浑然不知,内在真我是不会随身体而生,也不随死亡而消失的,日出月落,云起云灭,岁月流转,环境变迁都无法掩盖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的事实。
或者,反问自己,我不是谁?我不是我的身体,因为从小到大身体一直在发生着或显著或微妙的变化,所以我“有”一个身体,但我并不“是”我的身体;我不是我的头脑,因为首先我看不到我的思想,其次我也根本不可能让头脑停下来什么都不想。我们能感觉到身体在变化,头脑在运转,但是他们又不能算作我的一部分,毕竟主体和客体并不能混为一谈。我是谁?不是一个可以很容易脱口而出的答案,但是它又往往隐藏在“你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之中。
我想要什么,也就是说我的梦想是什么?很多人都曾梦想可以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娶到(或嫁给)心爱的人,于是被人嘲笑说,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于是人们就诗意地说,我梦想认真学习,卖力考试,辛苦打拼事业,当我爱的人出现时,无论他(或她)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于是很多人在以梦想的名义,追求和向往,可梦想一旦穿上现实的外衣就又难免俗气,所以我们大多联想财富?权力?还是说“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这些未曾拥有过的光鲜美好的事物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梦想?答案显而易见。没吃过冰激凌的人,不了解冰激凌的滋味,又怎么可能会有想吃的冰激凌的欲望呢?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甚至是我们的本质,所以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于是张德芬以她的理解帮我们找到了共同的梦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融入爱,喜悦与和平,那估计我们已经在梦想成真的路上收获了很多,梦想不难,梦想也不是限定一生只能有一个,所以我们不必连做梦都不敢,更不必大到用一生去赌上。
把梦想描绘的这么唾手可得,是基于一个已经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个体而言,因为他可以随心而出发,可是作为一个还在摸索与了解自己的个体,我们在这条通往心想事成的路上就难免会磕磕绊绊了。
是什么会导致爱,喜悦与和平远离真我呢?在张德芬的同心圆理论中,最外围的圆便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工作或者仅仅是匆匆而过的路人,但是由于我们没有与真我相联结所以有着强烈的“自我感”,这种小我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所以我们就在自己的周围拉锯开一场能量争夺站,因为我们总是想控制他人,凌驾于他人之上,或者是获得别人的关注与认可,抢夺别人的能量,所以我们的梦想之路就会出现偏离,只顾得上在某个十字路口和别人滔滔不绝讲诉自己的这条路多么宽敞光明,实不知其实已经模糊了前进的方向,以至于脚下每一步都显得战战兢兢。
在倒数第二圈的外围圈上,是“思想“阻止了我们走向真我。我们的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其实在我们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思想是被我们隐藏了起来,且这股思想具有极强的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从而决定其人生轨迹,就好比,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只要没有从肉体上伤害他人的人都算不上坏人,也就是说他可能觉得偷盗行为仅仅是偷盗者的一种谋生方式而已,算不上对他人造成伤害。还有一些潜意识是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和事实是什么。一切以自己的小我为中心,也就是在梦想的这条路上,固执的以为自己眼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全部,以至于小我把所有的路标都屏蔽掉,往往却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因此我们要努力地把潜意识的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和自己的思想沟通与权衡。
在同心圆倒数第三圈上的又一因素是“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绪,这些情绪就是一些能量,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反而这些被一再否定、压抑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焦虑,恐惧,不耐烦等等,就滞留在你的身体内,久而久之这种力量就会滋长的更加强大了,所以情绪会来,就一定会走。任由它们走来走去,不加干涉。
靠近圆心(真我、爱、喜悦与和平)最近的圆圈便是“身体”。在张德芬的好多经典语录中最能让我觉得有所共鸣的便是这句“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所以停下手中的事,你会发现,与你依靠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身体,不用去幻想谁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借你一个宽厚的肩膀或者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些外在事物不一定在你需要的时候都会那么刚好的出现,何况他们也终将会离开甚至给予别人同样的对待。抱紧自己,尝试着倾听身体的信息,跟身体联结,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一辆赛车,必须好好维护,才会有蓄势待发的冲刺,也才不会在最后落得个车毁人亡的悲剧。我们一直都爱标榜自己,是一直行走在梦想的路上,也曾豪言壮语说,心能到达的地方,脚也一定能到。所以我们要及时解决身体出现的一些小状况。
这就是同心圆理论上的心想事成,也等同于破解身体的滞碍+化解情绪的瘾头+检视思想的谬误+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在同心圆的中心便是真我,或许到现在仍未能给我是谁一个准确的诠释,但是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明白自己要去哪儿,并坚定地去接近那儿的时候,我想我们已经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获得了爱,喜悦与和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无人区,说是无人区却藏着很多人,只是我们不想让这些人见光而已,这些人一辈子都不走出我们的心,因此我们也无法用好和坏来定义他们,但是人本来就有正反两面,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直面真我的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努力向自己想要的东西靠近,才是我们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大二的我们,20岁,急切地想丢掉幼稚的面孔,装扮成一个思考者的模样,可是我们迷茫,慌张。但其实我们又根本用不着慌张和迷茫,好多好多美好的事情,就应该遇见,而不是追逐或者等待。
我想,亲爱的
外面的世界,
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