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在泉州的生存不亚于潮汕,潮汕的牛肉丸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而享誉全中国,当然泉州也一样,陈晓卿这只老饕曾说过:泉州和潮州是两座被遗忘的美食城市(大概是这样说吧,哈哈)。
泉州的牛肉品种繁多,牛排,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西餐牛排,但味道绝对可以和西式牛排媲美;牛控块,吃过吗?原汁原味的牛肉味道,是所有来泉州的老饕都不想走的原因;我最喜欢的是白灼牛百叶,曾经在北京吃过爆肚,真的是南北有异,我不能接受北京爆肚的膻味,相比之下,我们泉州的白灼牛百叶,没了那些芝麻酱等调料,似乎更脆、更鲜甜,更贴近清淡本味。
当然,这些牛制品当中,最厉害的当属牛肉羹了。牛肉羹在泉州就分为许多流派,泉州老城区的做法和石狮的,无论颜色还是口味都不尽相同,更别说大泉州的其他区域------鲤城、丰泽、洛江、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泉港等地,做法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但有个共同的原则,就是都靠人工臂力,细剁猛捣,把一小块牛肉敲打出不一样的风味。
我今天带大伙一起去品味泉州老城区的群众牛肉羹。牛肉羹在泉州不但各地流派众多,口感上也有分支,群众牛肉羹的口感属于软羹,羹有软硬之分,下次我带大伙去吃硬羹,不一样的嚼头,能嚼出多样的泉州。
软羹的做法,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臂力更猛,方能做出又Q又香的牛肉软羹,泉州的老饕们到中山南路去吃群众牛肉羹,没有两三碗是走不出店门的。
群众牛肉羹在泉州的生存至少50年以上,应该说六七十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那时物资贫乏,能吃上一碗牛肉羹已是奢侈享受,况且那时候的南岳宫口是整个大泉州的繁华地带,群众戏院就在南岳宫口,往南三百米是侨光电影院,五百米是当年热闹非凡的建成大商场,往北一百米是福人颐,两百米是花桥亭、源和堂,五百米是泮宫,泮宫周围便是孔庙、九间大商场和金鱼巷。
一到节假日,携家带口去看戏看电影逛商场的,都要到南岳宫口去吃一碗牛肉羹,店面挤得满满当当,没有座位坐下的,站着吃。由此,群众的牛肉羹就扎入了泉州人的心坎。
斗转星移,这一切已然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淹没,商场沉寂了,戏院没落了,金鱼巷被粉饰一新重新登场已没了当年的味道,唯有群众牛肉羹依旧坚强地活出本来的模样。
几十年如一的店铺,几十年如一的服务员老阿姨,没有扩张没有增加一张桌椅,舀羹汤的永远是那位阿姨。前年这些阿姨还拒绝微信和支付宝付款,如今与时俱进了,我不知道这家店铺能不能进一步与时俱进?但我绝不希望有一天再吃群众牛肉羹的时候,它已经与时俱进到变了所有滋味。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你来泉州,必去孔庙,逛完孔庙,走出泮宫,对面的金鱼巷走走,当然金鱼巷已经整容,但你只要品味美就行了。然后往中山路的南边走,南边不比北边热闹,但你可以在花桥亭驻足,花桥亭慈济宫供奉的是泉州医圣吴本,堪称泉州人的药师佛,去求他无病无灾地享受生活,旁边的源和堂买一下泉州特色的蜜饯。最后再往南两百米,一家店门有点邋遢的小吃店,就是在整个大泉州顶顶有名的群众牛肉羹店了。
来两碗牛肉羹,阿姨速度很快地舀起一碗,说:
“吃完再添,要不要海蛎煎?”
“来一份”
群众牛肉羹店的海蛎煎和牛肉羹是登对出现的,吃牛肉羹配海蛎煎绝配,海蛎煎用的是泉州桥南品种的海蛎,泉州老城区有名的就两种海蛎,蟳埔和桥南,桥南的味更腥,但蟳埔的价高,想吃真正泉州海蛎煎的还是在平常人家的饭桌上,那是地道的蟳埔海蛎煎。
群众的牛肉羹,透明的地瓜粉中裹着粉红的牛肉,单看颜色就很诱人,当撒上姜丝、葱花和胡椒粉,那个冲鼻的香气和热气腾腾的烟雾熏迷了你的眼镜,你摘下眼镜擦拭,擤着鼻涕,仿佛吃得老泪纵横,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