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流传千年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始,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宣扬人性本善。另一大思想家荀子却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论述“人性本恶”,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一直以来,我坚定不移地相信美好,相信善良,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然而,从最近大热的电影芳华,结合刚刚阅读完的原著小说,我看到了人性本恶。
女主何小萍,原著中出生于大上海文艺家庭,大约六七岁的时候,她父亲因信念的失落和生活压迫而自杀,母亲改嫁后和继父生了儿女。小萍的继父是个农村进城的“革命”干部,生活应该属于中等水平,但何小萍在家里处于被嫌弃被歧视的最末等地位,吃残羹冷炙,穿破旧衣服,常常被同母异父的弟妹冷嘲热讽,保姆亦对她呵斥和冷脸。她的母亲,本来是最应该珍惜和爱护她的人,却自私到旧毛线衣都不给这个女儿穿。我不能想象这样的现实对于人的成长有多么恶劣的影响,而何小萍艰难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卑,乃至自暴自弃。她面试了很多次,找了一切机会,终于进入文工团,满以为从此可以幸福快乐。但是她无法融入新的环境,文工团的人都对她非常排挤。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善待过的人,后来精神失常,直到老年时,给刘峰治病、被亲戚利用,她依然活得艰难。
可以说,《芳华》里那一代人的青春,整体基调是灰色的。另一主人公刘峰,是善良的老好人,为文工团做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连当时很珍贵的上学深造名额都让出来了。然而,好人并没有得到好报,一味的善良其实也是一种懦弱。他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善意,反而在出事时被落井下石,集体批判。原著中,刘峰从部队出来后,在改革时期去深圳、下海南,经历了各种失意,被妻子抛弃,和女儿之间亲情淡薄,没有享受到天伦之乐,年老了还得了癌症,生命的尽头只得到了何小萍一段时间的陪护。由此可见,老好人都是没有前途的,有能力有个性才会被赏识。而只有当你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强者,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本片中能旁证人性本恶观点的,还有一个配角郝淑雯。她是所谓的军区首长女儿,家庭出身高贵,然后心机婊,带头出主意欺负何小萍,抢闺蜜的男朋友,结局却比大多数人要好。影片和原著小说的最后,都给她安排了相对美满的家庭,即使丈夫经商逐利,她也有可爱的儿子相伴,生活好过何小萍和刘峰很多倍。
当然还是有一些温情和人性的闪光点。比如,何小萍在被窝里写信,诉说母亲再嫁后自己十年了从未得到一个拥抱,渴望亲情和关爱不得而留下了委屈的眼泪,萧穗子收到右派刚刚平反的父亲寄来的大包零食时,脸上的喜悦而幸福的表情,文工团解散前夜最后一次聚餐,送战友的歌声悲壮动人,那难舍的战友之情在眼泪和拥抱之中,这些感情的片段,都让我泪盈于睫,湿了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