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棠
读书和吃饭一样,我们不需要记住某些精彩的段落,正如不需要记住每餐吃了什么一样,我们只需要慢慢地去阅读,它们自然会成为我们的养分——————罗翔
小时候,拿到一本书,会专心致志抱头看完,再放到一边,沉浸在自己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世界中,从不想着去评头论足。
随着年龄增长,读书越来越不从容,下载了很多,也买了很多书,但往往轻易抛在一旁,再也不能沉浸去读一本书,反而是不断去寻找对自己更有利的书,有时会有欣喜,但更多的是失望,那些人口传唱的经典,为什么我连第一章都读不下去?
于是时间久了,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读书,即便读,也是带着批判的、验证的或功利的眼光,心中不停在问:读这本书到底对我有什么用?或者疑惑:反正读过了也记不住,干脆不读了吧!
今天看到罗翔老师的视频,就是开始引用的一段话,很有触动。是啊,我只要去阅读就是了,记不记得住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自然会成为我的养分。
当然,现在有一个声音是,好书太少了。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书不够经典,而是读者的沉浸式体验太少了。
比如唐诗宋词,叶嘉莹先生可以以之为寄托,度过相当坎坷的一生,仍保持着赤子之心,如果我们一上来就问这些书有什么用, 也许很多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等到我们当真经历了坎坷,是否还有心情或者时间去读书呢?
当然,也有另一个问题,那样的安慰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欺欺人呢?但人生在世,谁能保证一生不经历坎坷呢?谁又能强大到不经历任何无可奈何之事的时候呢?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一个场景忽然涌上心头,木心小时候很喜欢、费劲旁人心力得到的一只碗,却在自己倒水时不小心脱手抛入江心。
他后来回忆时是这样说的:“人生中,珍贵的事物,纷纷脱手而去”。
他的母亲当时在场,只说:“不要紧,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许多事当时不懂,到后来幡然醒悟时,才自惊心,此种心境,何其类似于合欢树中的那句话:“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读书有用吗?或于成功无助益,但于自己内心的平静是何等的慰藉。自问自己一辈子无法取得大的成功,亦不断将有珍贵的事物脱手而去,或许在读书的寂静世界中,悲伤亦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