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误解,即:只有能赚钱、会赚钱的人才能成为有钱人。就表象上看,这是事实。但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善于理财才是一个人能真正成为有钱人的最根本原因,因为理财不仅在为赚钱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在为钱的最合理使用提供手段,可以说是理财使人学会的赚钱,又因为理财是人人可学、人人可掌握的,因此,即使自己是一个工薪阶层,学会理财后,让自己成为一个贵族并不是幻想。工薪阶层学习理财可以先从“理脑”开始。
工薪阶层靠涨薪,不如靠自己理财
作为一名工薪阶层,首先让我们来计算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想拥有100万,需要花多长时间呢?如果你的年薪是10万,就算一分钱不花全部存起来,也需要十年;如果你的年薪是20万,同样一分钱不花全部存起来,也需要5年。如果考虑到工资或适当的投资收益率的话,经过理财专家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有14%的富人通过集成财产获得财富,但大多数富人都是通过尽心尽力工作,认认真真储蓄,然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并开始抓住投资机会。
巴菲特有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长长的坡。”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是增加存款的基本方法。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真管理收入和支出,这其中除了由于人类的惰性外,或者是幻想一夜暴富,也是因为没有掌握收入支出管理的技巧。钱和人一样,你给他的爱惜越多,它给你的报答也越多。即使只是一点小小的回报,一点一滴聚集起来,也可以成为一笔可观收入。如果以这一笔钱为本钱进行投资或储蓄,那么它增长的速度就会更快。
现实生活里,多数工薪阶层依靠勤勤恳恳的工作,想换取更多的薪资报酬,从来不敢过度享受,然而生活依然紧巴巴的。其实,工薪阶层如果有了理财的观念,生活就不会如此窘迫。一般来说,创造财富的途径有两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打工,目前靠打工获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种是投资,目前这类群体占总人数的10%左右。一些专业人士对创造财富的两种主要途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结果:如果靠投资致富,财富目标则比打工的要高得多。
例如:具有“投资第一人”之称的亿万富豪沃伦·巴菲特就是通过一辈子的投资致富,财富达到440亿美元。还有沙特阿拉伯的阿尔萨德王储也通过投资致富,他才50岁,但早在2005年,他的财富就已达到237亿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通常来说,在个人创造财富方面,比起投资,打工能够达到的财富级别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条件和“技术含量”较低,而投资创业需要有一定的特质和条件,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打工并获取有限的回报。但事实上,投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为、都要为的事。
从世界财富积累与创造的现象分析来看,真正决定我们财富水平的关键,不是你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而是你选择了投资致富,并进行了有效的投资。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号称“打工皇帝”,他年薪超过千万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资第一人”。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典型人物的财富对比,来揭示打工致富与投资致富的区别。巴菲特40多年前创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时候,仅投入1500万美元,后来通过全球性多样性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韦尔奇拥有超过4亿美元的身价,与巴菲特的440亿美元财富相比,就显得太少了。可见致富方式选择的差别,最终决定了韦尔奇与巴菲特之间存在着那么遥远的财富距离。贫富的关键在于如何投资理财。巴菲特说过:一生能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亚洲首富李嘉诚也主张: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李嘉诚有一句名言:“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30岁之后要靠钱赚钱。”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为了证明“钱追钱快过人追钱”,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业集团(台湾排名前5位的大集团)前董事长辜振甫和台湾信托董事长辜濂松的财富情况。辜振甫属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属于急惊风型。辜振甫的长子——台湾人寿总经理——辜启允非常了解他们,他说:“钱放进我父亲的口袋就出不来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不见了。”因为,辜振甫赚的钱都存到银行,而辜濂松赚到的钱都拿出来作更有效的投资。结果是:虽然两个年龄相差17岁,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叔辜振甫。
因此,人的一生能拥有多少财富,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决定于你是否投资、如何投资。当然,投资有风险,投资未必能致富,但是如果你不投资,则致富的机会为零。投资理财最重要的观念、最有价值的认识是告诉你:“投资理财可以致富。”有了这种观念和认识至少可以让你有信心、有决心、充满希望。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财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钱、投资理财的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能利用投资理财来致富。
名言:人的一生能拥有多少财富,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是决定于你是否投资,如何投资。
文章来源:https://www.yinzipu.com/News/Details/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