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长怎么做都没用,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
2-4岁,鸡蛋碰上石头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会想到: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看到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追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对于2—4岁左右的孩子,从最初的吱吱呀呀对大人们来说所有点不知所云,到清晰说出来话来想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说明宝宝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们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但是由于宝宝们掌握的字、词汇量很少,无法真实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一些家长缺乏耐心,又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家长便会错误理解孩子的本义,孩子本来说向东,家长理解成了向西,这难免让宝宝不满意,甚至闹情绪了。
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特别是很多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家长,哪能任凭宝宝们不“听话”呢。这还了得,这不坏了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我是你爹你娘,不听话还了得!在劝说无效下,结果是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们,此时已经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妈妈“摆布”了。
当一方要求:你必须听我的。另一方却是我要说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亲子矛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
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在家长的提醒下非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给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弄的一顿饭吃的鸡飞狗跳墙。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可以环顾四周去观察,在此不多举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还比如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你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别人动哪件都不行,别的小朋友一动,他就要、争、抢,结果弄的哇哇大哭,场面很不好控制,怎么办?
对于“第一反抗期”里孩子们的表现,不管顶嘴也好,还是游戏心理也罢,都需要家长们冷静面对,用不着去和孩子们着急,也不用去焦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话,就等是废话了。
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抬起头望着你,这时做为家长,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话,便会让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规则,少去唠叨说废话
很多家长忽略制定家庭规则这点,这对于引导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关注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
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如果孩子还拖拉,如法,几次后,孩子便自觉了。家长全然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
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方法三: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们,家长无需急三火四地给他们讲道理,更用不着武力来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静一些,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实现的想法给转移了,便可以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本事,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
比如有个三岁宝宝晚上要吃饼干,天已经黑,不方便去买,这时家长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来和宝宝“画饼充饥”呢,可以和宝宝一起想像,对我们要买一个大大的饼干,我们要买好多好多的饼干,我们要那种巧克力的饼干……当和孩子一起展开丰富的想像时,过一会儿再看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件事了,也不再闹着要饼干了,一切都在快乐的想像氛围中解决了。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7-9岁:当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对于矛和盾来说,两者属于进攻和防御工具。
此时如果把家长比喻成“矛”的话也未尝不可。且说家长之“矛”一般都会体现在试图改变,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坏习惯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时,家长便想着办法想解决这种现象,先是说教,当说教不起作用时便批评,当批评也不起作用时,便会动用武力,企图用强力来改变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习惯,不管家长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于事无补。还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了几分钟,不管家长如何去鼓励,去打气,仍然会半途而废等等,所以当家长再锋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时,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御“盾”。
再看看孩子们心理防御之“盾”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当思想有独立意识时,行动的独立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比如,孩子们经常会放学在路上和同伴玩儿,回到家写完作业后,也会急不可待地去楼下找小伙伴去玩儿,周末更是如此。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如此疯狂地玩儿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气在肺腑之上。因为很多家长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被孩子们就这样玩掉。
于是家长们便会阻止孩子去玩儿,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不允许随便出去玩儿,或者不允许看电视,或者不允许用电脑等,结果呢,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自由时,在父母的严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没有自由和活泼做为吸引和动力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边写作业边玩儿,这还不算,作业中经常会发现有错误,字也会写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迹让作业总显得邋里邋遢。
孩子们为什么会在心里逐渐构起了防御之“盾”呢?
最关键有以下几点,被很多家长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点,孩子是在玩耍中让自发性得到成长的。
小学二、三年级,也就是孩子在7-9岁的时候,这一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组成“党徒”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顶嘴,父母让让这样,孩子偏不,并且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干脆就沉默下来,用不说话来反抗。这样一来,亲子沟通关系就急转直下,让家长有些束手无策了。其实,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们的自发性会不断地发展着。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孩子心情压抑,不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使孩子人格形成发展受阻。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请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过度地限制孩子玩耍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赶快解除紧紧束缚孩子自由心灵的绳索吧。
第二点,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
缺乏学习意愿是自发性发育迟缓的缘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长也应该反省一下,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在于前期的发展受阻,而不能归于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击性、诱导性的言语来说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学习,大了只能捡破烂了”,“不学习就没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这种说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现对于目的的错误判断。
“无言之行”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学习的意愿就逐渐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家长必须要明确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爸爸和妈妈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玩儿也是你自己的事儿,一样重要!对于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儿,因为明天老师要检查你的课外作业。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儿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和磨蹭只会让你学也学不好,玩儿也玩不尽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计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儿上的时间有多少,让孩子在对比中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用在娱乐和玩耍上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孩子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点,发觉孩子的潜能,认真地培养一项优点或特长。
时下,在孩子学习兴趣或者特长方面,“一窝蜂”,随大流的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安排特长培训,比如同时给孩子安排几项特长班的学习,比如钢琴、舞蹈、书法、英语等的培训,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里,往往让孩子疲于奔命。
当孩子对特长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兴趣感时,便在枯燥和无奈下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家长看在眼中,自然会情绪失控,当孩子在批评和指责中产生厌烦的情绪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抵触,甚至会磨灭孩子对于其中一种可能产生的兴趣。
所以,如果家长们不认真去观察孩子对哪方面有潜能的话,盲目给孩子报兴趣特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家长和孩子都会烦恼和痛苦。细细想来,孩子到了初中以后,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学习特长呢?几乎绝大部分孩子都因学习紧张而放弃了。那么与其这样,为什么还要让孩子牺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自由选择或许比毫无意义的强加干预更能发掘孩子的潜能,成人的态度与选择强加于孩子身上往往会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结果招致逆反或罢工,以至于关系紧张。
第四点,父母要勇于认错,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批评与建议。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往往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长看孩子戴着强烈的世俗色彩,比如会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结果会发现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结果让孩子非常受伤害。甚至让孩子越来越不信任父母。
当家长失去孩子的信任时,试想,家长的话还有权威性吗?孩子还能认真听家长的安排和布署吗?特别是很多家长带着强烈的自我情绪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后,更会回避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有时我们家长应该适当倾听一下孩子的批评与建议,必须要态度坦诚,勇于认错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在于“以身作则”的教导孩子,让家长身上的“自我反省”成为最好的诚实示范。
第五点,给孩子充分的思维与娱乐空间。
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自我发展,并把自己的观点不加节制的转达给孩子,以学习为理由剥夺了孩子的娱乐空间,让孩子在“无理由、无快乐”中成长,个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会爆发。
比如有一个家长最近在咨询中向我倾诉:“韩老师,我最近特别感觉到焦虑,我家儿子动不动就和我说,唉,活着真没劲,还不如死了算了。你说孩子才8岁,为什么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诉这位家长,你们的强迫式教育,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比的压抑,有时甚至是愤怒了,当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时,肯定会朝消极负面的方向去发展,严重者会心里出现问题,造成人格和心灵出现激变现象。所以家长要放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节制。自由的身心发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龄同步成长的重要保障。
第六点,要给孩子正面树立“好孩子”的评价标准。
经常会听一些家长唠叨,嫌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完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有些乖顺而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发育缓慢的结果,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隐藏着更严重的成长危机。
成人如果不能改变评价标准,“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发性的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要在有所限制中进行保护。
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上述现象时,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并不一定出现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教育和引导不力,或者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有些小问题,小毛病,家长如果总是指责和埋怨,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至少应该是乐于帮助人,善于团结友爱人,诚实热情地去积极做事等等。
总之,家长一定要重视第二反抗期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认真了解孩子的心声,做好亲子沟通的改善,否则,会让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淀下来的问题,再同时带上第二反抗期所产生问题继续成长。如果真的是这样,孩子的问题会慢慢变成顽疾,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会无法去做转变。到那时,亲子关系将会因为孩子关闭了交流的大门而无法沟通。
12-16岁: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当如水的时光,在孩子们嬉戏玩耍中悄悄流走时,青春期岁月悄悄来临了,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家长们蓦然间便感觉孩子们如那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走过了懵懂无知活泼任性的第一个反抗期,又度过了自我感觉良好倔强坚持的第二个反抗期,家长在与孩子们磕磕碰碰的接触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寒暑。然而,成长总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成长中也总会伴着无数的快乐和幸福,也会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惊涛骇浪。当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又面临一个前所未所的压力时,心情又开始了五味杂陈。
案例一
小雪,女14岁,初中二年级,在爸爸和妈妈眼中,属于小公主型的宝贝,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当女儿进入青春期后,那个曾经很温顺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变了,变得让妈妈非常担心,又非常焦虑。女儿对学习索然无趣,也极少花心思去用在学习上,相反却在吃穿打扮上花尽心思。一谈到学习,小雪便会和妈妈大发脾气。一谈到做家务,小雪也会把责任完全抛给妈妈,只认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务这些事,是全职在家妈妈应该干的事。最让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女儿小雪开始早恋了,这还怎么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寝食难安。
案例二
小兵,男13岁,学习成绩一般,脾气暴躁,喜欢网络游戏,爸爸和妈妈把家中电脑上了密码,加了锁后,小兵开始在家庭以外寻找一切可以玩网络游戏的机会,去同学家,去网吧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劝也劝了,求也求了,一切皆无济于事。看着学业一天天荒废的小兵,爸爸和妈妈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青春期,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痛且无奈的人生成长阶段,就这样来临了。
之所以把“青春期”这个独特的人生成长阶段定义为“第三反抗期”,我是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区别开来。更不想把家庭教育问题与心理咨询问题完全混为一谈,因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宽泛,也更灵活,也更艺术。
将“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为“火星”,我想应该从孩子的性格和脾气这些心理和行为特点上来浓妆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时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时会燃起无名之烈火,再看家长这颗“地球”,不小心便会被闯入大气层的“火星”给碰撞一下腰部。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诸如男孩儿,亦或是女孩儿,都有哪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呢?
特点一:自我意识更强烈。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当妈妈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费过度时,便劝女儿,可是换来的却是一顿白眼和斥责:“同学都有名牌,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你就这么小气?”几句话让妈妈感觉气愤又无奈。
特点二: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
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这样的行为特点,往往让很多家长非常恼火,本来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这样做的事,现在想好心劝孩子不要这样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听,偏就我行我素。比如还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时妈妈想让女儿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女儿则一扬眉:“你做为全职太太,这点活还用得着我吗?再说我也不会用拖把啊。”再瞧小雪妈妈,几乎是欲哭无泪,事后一想,自己还真没有教育和引导过孩子做过家务。
特点三:行为标新立异。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常常是喜欢追求潮流的一代,这点往往让家长非常难于接受。比如在电脑和网络应用上,家长越是担心孩子们迷恋网络,耽误学习,越是想制止孩子们,可是到头才发现根本阻不住这个口子,就像对待洪水猛兽一样。尽管有的家长去追查孩子的网名,到头来却发现连个网名都无法输入查找之中,原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反侦察,发明了“火星文”,那种奇怪的符号简直让家长束手无策。比如有一个16岁的女孩儿,让妈妈感觉很不理解,女儿每天晚上睡前把白运动鞋子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却胡乱用清水抹一把脸就跑了,家长甚至并不明白女儿头上乱糟糟和脚下白白的鞋子,是到底为什么。
特点四: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
很多家长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在琢磨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沟通产生了问题,甚至是障碍,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你说,这不是急死个人的事儿?于是很多家长便想着办法窥探孩子的隐私。比如有一位妈妈担心女儿有早恋的现象,便经常关注女儿的QQ空间,经常关注女儿的日记和抽屉。可是有一天,女儿突然怒气冲冲地告诉妈妈:“请您以后不要再私自翻我的抽屉了,好吗?拜托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了。”女儿的话让妈妈傻了眼。事后,妈妈终于弄明白,原来女儿设了机关,做了记号,只要自己动女儿的抽屉,就会被女儿察觉。
特点五: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恋于网络游戏,或者热衷于读网络小说,没事折腾QQ空间,再去看孩子们的家长,不是赌气,就是指责,甚至还有干脆断网的现象发生,这样做,几乎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对于孩子们的个性化喜好,很多家长缺乏支持和理解的态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学习和成绩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没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会很不高兴,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越反对,孩子越去做。
特点六:坏习惯已经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
在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问题,就是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非常苦恼,道理说了千百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孩子该稀里糊涂地玩儿还是玩儿,根本没有危机感。比如有一位家长,看到即将中考的儿子仍然在我行我素,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没有什么办法,有时一提醒孩子,儿子便会说:“你考试?还是我考试?我都不急,你急什么?要不你考算了。”一句话,差点没把家长给晕倒。事实上,家长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从小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懒散的坏习惯倒是越大越显现出来。
面对“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家长们又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第一,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阶段中,特别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到了独立放飞的阶段,如果这时家长们仍然紧紧束缚着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强烈抗争,上述几个特点分析中,都不难看出,孩子面对家长的管束,几乎都表现为一种张力。所以,对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与其如堵洪水一样,莫如用疏导的方式,给孩子们以自由,还他们飞翔的天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们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认真对待爸爸和妈妈的意见和建议了。
第二,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
在现代育人观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也会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当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如合理安排用电脑学习,或者安排游戏时间等。
第三,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冷处理。
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想告诫家长们:您一定要冷静下来!当“火星”光顾“地球”时,眼前要做的事,必须要调整星球的姿态和轨道,完全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对于两者俱伤的后果,为何不选择避让来解决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仍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平时也缺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家长们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了。事实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五,家长要多了解时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沟”。
很多家长总爱陷入一种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者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家长恰是忽略了时代在进步,时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观念,在亲子沟通中必须要出现“代沟”。当孩子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时,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去废话了。比如网络之于很多家长,由于家长不学习、不了解、不实践,对网络就有一种戒备之心,这恰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无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合理应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
第六,树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唠叨和指责,榜样示范。
明智的家长,一般不会随便开口去指责孩子的,总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后再运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沟通。同时家长还要充分重视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果家长们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勤奋培养自身好习惯,面对孩子时,正应了: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孩子对父母自是多了几分敬重,自然也就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而做事了。
第七,家长要对孩子个性化的行为特点,正确引导。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处处体现着个性化行为,而我们很多家长总是看不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动不动就指责和批评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去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比如孩子想弄一个很奇怪的发型,穿一件很另类的衣服,面对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家长首先就要从校规校纪来引导孩子,让孩子正确认识,不是爸爸和妈妈不允许你这样做,而是学校有规定,我们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时家长就必须要考虑到运用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了,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家庭规则不是针对他个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第八,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虽然时间跨度从12岁一直到18岁左右,但是这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在孩子度过“第三反抗期”后,随着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这所大学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响下,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如此说来,家长无需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苦恼。不过,对孩子进行长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坚决不能大意,这关系到孩子成长道路方向的问题。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对于枝枝杈杈,通过家长这个园艺师的修剪,相信会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