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反人性的,也没有捷径,一切试图绕过障碍、不费脑子的做法,只是在麻痹自己,给自己以幻觉。我们能做的,是正面学习的困难,并把这种困难,变成一种乐趣,让「动脑」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和爱好。
——《不破除这种认知,读再多书也无用》
“学习是反人性的”,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句话。第一次是两年前,钟杰到我们学校来做讲座,她说——成长是反本能的。当时我们学校的玉军老师提出来和钟老师商榷。钟老师大致回答如下:“人的天性或者人的本能基本都是贪图享乐安逸的,如果顺着人的这种天性往下走,是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的。”
其实,她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持赞同态度的。人的本能的确都是懒惰的,能坐着绝不躺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而那些能坐着还站着的人必须是严格的自律才能完成,这与人的本能是完全相悖的。换言之,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与自己人性里的弱点做斗争,否则他的成长会受损。
只是,经由这句话,想到“顺应人的天性”这句话: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这是指人在面对学习的时候的四种状态。现在看来,对于好奇是赞同的,而另外三点,比如好探究,很多人也许一开始愿意去探究,但探究不得或探究受阻的时候选择放弃的应该是大多数。好秩序是指人好公平,但是作为自私的人来说,那种不守规则导致自己得利的,也大有人在。好分享这一点,也许该值得考究。一是分享什么,一是看人的性格。所以,这并不能算做人的“通病”。
“成长是反本能的”,只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反本能”的过程中加入甜蜜、快乐的因子,让这个“反”字“平顺”下去。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本分。
那天钟杰老师分享《教师应该有的立场》,一直在琢磨,我们到底应该是什么立场多一些呢?
在教室里,有教师的立场和学生的立场。
在学校里,有教师的、学生的、学校的、家长的立场。
在家里,只有自己的立场。
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要多一点别人的立场,而不是自己的立场。
有时候,最怕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认为的多么好,为你好,对别人来说却是灾难的话,是很悲催的。
如果一种学习没有触及灵魂,对于孩童的成长,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是能自律的人。
要想身材保持好,那就得管住嘴迈开腿;要想学识丰厚,那就得多阅读多思考,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意”的做,花大力气去做,才有改变的可能。
任何的舒适和安逸的时候,就是要走下坡路的象征。
比如,昨晚文芳分享了他跑步回来,为了贪图安逸,去吹了电风扇,结果导致感冒了。这个道理他懂,但就是为了贪那一时的舒服,所以导致生病了。
学习,虽然是反人性的,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快乐的学习,才是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