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的话
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身处温暖的环境,终于可以写点字了,早上的几个念头是什么来着,嗯对,要给自己一点空转的时间,大前研一的《OFF学》对此有很好的阐述。
11月中旬开始到现在的将近两个月时间,安排的学习任务比以往多了很多,似乎是因为在这样纠结的环境中反而触发了我的自我意识更强地显现出来。开始学编程,开始每天写文章,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力让我更深入地自我审视,狠狠揪出自己的问题,分拆,逐个攻破。
12月份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头痛,跟身处一个压抑畸形的环境有关,也跟高速运转的节奏有关。回忆起大前研一的这本书,觉得非常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有共鸣的部分
个人时间并不是指什么都不想,就自己一个人生活,而是不受打扰、可以尽情思考工作与生活的时间。
每当思考工作的方向、构想咨询案的建议、构思书籍与演讲的内容,以及调整今后人生的计划时,我一定是个人思考。而且,我会停止跟任何人的谈话,以保证自己一个人充分思考的时间。
感同身受,我一直非常坚持个人时间,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我一定是在享受这一段时光,或是清晨醒来的半小时,或是独自跑步的几十分钟,或是深夜入睡前的一刻钟,我会思考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十年的计划或过往,有时候是精密地计划,有时候是随意地畅想。这让我在忙碌中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人生有多少时间,是意识觉醒的时刻呢?我们需要工作、生活,需要应付很多的事情,而往往那些时候,你是没有太多觉察,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的。给自己留一些时刻,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也会让你的自我感受到真正的存在,也会让人少迷失、不蹉跎。
最受益的部分
我深感分秒必争的时间管理会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
集中精力工作,养成上午完成工作的习惯。与其杂乱无章地进行,不如全神贯注地完成。
1、将个人时间列入计划,并且形成习惯;
2、将休息的空间与思考的空间分开使用;
3、打造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场所,并且将它参准化。
阅读一本商业书籍所花费的标准时间是一小时。如果花四五个小时从头到尾全部阅读,不但无法掌握全书的内容,也让读后感显得凌乱。
不只是公文包,其他日常使用的随身物品,我都会选择自己最顺手的“标准物品”。
不管自己本身有什么样的才能,如果不尝试,将永远无法知道它的存在。从现在开始,就应挑战各种不同的兴趣,并且期待跟未知才能的相遇。
文中提到的很多方法论,都被我应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非常实用且有效。
包括对时间管理的反思;包括上午的工作安排,我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在上午完成,集中精力;包括用空间和外在刺激来让自己固定每天八点准时坐到书桌前,有时候即使十点多回家,我也会固定打开电脑,在书桌前坐一会,补一下学习或者工作进度;包括如何快速阅读书籍;包括标准物品的固定;包括对兴趣的尝试,当然,如果编程也可以算是一个兴趣的话。
健康第一位
当身体发出危险警报时,应该马上休息。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实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工作很忙,身体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碍,所以很多人的健康问题经常被搁置。 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共通的。如果发生问题应尽早在问题小的时候就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速的解决之道。
运动是唯一能够一边享受、一边放松身心,并且保持健康的兴趣。运动并不是年轻人的特权,不管年龄多大,都可以参加挑战身心的活动。
每年我都会把自己的行程、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出版书籍送给我的母亲,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她了解我的工作内容,而是定期地让她知道我的近况。这就是时间与心情的共享,虽然有人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是,不管孩子长到多大,父母总还是会担心。
这一点非常需要加强,最近就是感觉到非常累,比如说沾着枕头就睡都忘记了关灯,比如说剧烈的头痛,比如说周末袭来的虚脱感,都说明身体过载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写这篇文章,翻出《OFF学》来重新推荐给大家的原因。
运动是基本上有坚持的,但最近也由于沉浸在编程学习里有所忽略,所以这一点是更需要补上的,得抽出时间来,其实,我想念畅快的跑步很久了。
该怎么休闲呢?
为了体验摆脱“工作时钟”的感觉,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则是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就是没有任何休闲设施,只有住宿设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享受不同的度假方式,例如钓鱼、烤肉、绘画等。
对于每天行程都很紧凑的上班族而言,没有计划的旅游是充满刺激的。如果没有幼小的孩子同行,希望大家享受―下随心所欲的旅游滋味。
在空闲的雨天假日,取消“被动型”的休闲活动。利用时间整理、编辑自己的“音乐资产”、“照片资产”以及“影像资产”。
三条非常好的具体建议,每一次的旅游我都是少有计划的,因此每次出行都会感受到很棒的旅行体验。只是最近对于一些真正休闲的事情,分配的时间几乎为零,也感受到自己满满当当的日程带来的巨大压力。
如何找到兴趣?
自己演奏乐器的乐趣,远大于只是聆听音乐的乐趣。一个是直接参与型,一个只是边缘参与型。
兴趣日记的写作,将会衍生“想听这位作曲家位钢琴家还演奏过其他曲目吗”等的想法,比方说,喜欢贝多芬的作品,就集中地聆听贝多芬的曲目,如果能够确立“贝多芬”这样的主题,那是非常好的事。之后也可以留意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或者是影响贝多芬,受贝多芬影响的作曲家,甚至是经常指挥贝多芬曲目演奏的指挥家等。
如此一来,就可以拓展兴趣的对象及领域。在一个领域中,不断地产生想知道的事、想做的事,这就是形成兴趣的秘诀。在深入探索贝多芬的过程中,偶尔陶醉于迈尔斯·戴维斯的爵士乐里,这样的意外拓展也很有趣。
除了对兴趣的坚持,对喜欢的物品的坚持也值得提倡。 譬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是爵士乐的爱好者。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开始收集爵士乐的著名唱片,现在已经收集了2000张以上。相对于CD,唱片的音质比较细腻,就连爵士乐俱乐部的演奏气氛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而且还可以欣赏唱片的封面设计。因此,现在他依然坚持收集唱片。不管是回家的途中还是到纽约出差的时候,他都会绕到唱片行,寻找潜藏的宝藏”。
又是很实用的建议,人生本来有趣,我们却经常将有趣而“无用”的事物遗忘,于是,越长大,越无趣,小时候收集的亮闪闪的石头、自己做的小弹弓,是不是都早就在某个角落积了厚厚的灰尘呢?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重拾儿时的好奇心,想一想这几十年的人生中,最闪亮的瞬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