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均衡的概念。什么是均衡呢?强的不能永远变强。弱的不能一直弱。只要存在着,就必然要发生均衡。
那么,均衡可以以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语来理解:哪里有压迫,哪来就有反抗
如果压迫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么它便不会被意识到是压迫。
如果压迫不能成为常态,那么,反抗意识产生,就必然会链接到反抗行动。即使反抗的力量是弱小的,也必然要积蓄成某种力量,不断膨胀,最终使反抗的现实发生。
一句话:均衡,在强弱力量维持不住平稳关系时,就要开始滑动了,就已发生了。
那么,了解均衡有何实际用途?
在均衡理论下,强弱结构,不平等结构,是一定的
只要观测到有强弱,有不平等结构,
那么压迫必然发生。
对于人的区别,关键在于可感受或是不可感受,在于人的屁股坐在哪一边,是压迫的一方,还是被压迫的一方。
不存在一种,强弱之下,人人和谐,毫无压力,毫无压迫的结构。
因为强,本身就是以压迫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的。
因此,在均衡理论需要发生的地方,需要发生的时空,
需要被思考的,不是 压迫到底什么时候发生,压迫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而是反抗能力,到底时候被建构。
重心应该放在人的反抗能力上。
弱者,需要构建反抗能力,以达成协商的条件,让均衡能够发生。
强者,要想维持强的本身,本身也需要不断增进能力,达成“反抗压迫”的“反抗”。
一句话:均衡理论下,压迫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反抗”能力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节省时间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