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的赶个早到博物馆门口,却早就有观众排起长龙。看观众都是年轻人和带孩子的老者,心里感到欣慰。古文化和古画,还有这样多年轻人关注,到是文化的幸事。
天津博物馆百年纪念展,实际上是华北博物馆纪事起的,也有我们河北的一部分吧。除了展示和解说部分,有两大块内容是重头戏。一是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真迹露面,二是清代中期绘画作品展。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范宽的巨作,和他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溪山行旅图,都是国宝了。两幅画,让世人膜拜到如今,还真成了范式宽远了。
进展厅一瞬,一股人肉溽热味道袭来,摒住呼吸,勉强挤到画前,举手拍了一下,也就离开了。一个雪景寒林画境前,我却感受到酷暑闹市的情韵,也算一得。
终究这一辈子也就有这一次的看此画机会!
清代中期绘画在五楼,馆里按照分类排展的,有宫廷画家的,有名士达人的,有民间(扬州八怪归于民间了),还把袁江一脉归于楼宇庭阁江山绘画。没有按照师承和流派年代分类,看起来累得慌。
从国画的写意精神来看,一些宫廷画家的画,我真的不喜欢,都是象雕刻的贡品一样。巡回两遍,该忘记的忘记了,不该忘记的,有以下些许画家和作品。
一是黄易的得碑图册页吸引了我,画幅不大,文气轻盈,用笔单纯,淡泊疏朗。象秋晨得一股清风,沁人肺腑,也有隔窗望月的感觉。
关键是朴实,对身边景物和物候的熟悉和亲切感,有那么一点点游丝让人舒意。
二是张洽《关仝遗意》,《普陀潮音图》。画都在繁密中,可皴法规矩,染法灵动,点笃得当,用笔清晰,画面苍润,是画积墨和严密画作的好范画。
三是奚冈的作品。通过他得作品,体会到文人互养和群体交融在一个时代的作用。大师时代都是大师,平庸时代都是平庸,一个文学和绘画时期,就象天地磁场作用一般,共同生长起来。尤其中国绘画史,不是以朝代和纪年划分的,是以一群群画友偕同出道得道的。
这个奚冈和黄易也是,当时的丁敬,蒋仁合称“西泠四家”,与陈鸿寿等人又再合为“西泠八家”。
看来闹革命要党派,画画也一样,需要团伙和流派。
奚冈生性耿直,不事权贵,藐视官场。乾隆巡视江南,要画不给,地方官员抓起来,记得他说头可断,画不可给,于是得了个‘’铁生‘’的美誉。
这文人铁骨,不俗尘,不献媚,足让我等钦佩的!
他的画取法董其昌,我看也有元吴镇风范,又多了自己的硬朗笔法,墨迹如坨,痕迹如籀,是锥画沙用笔的前人了。清代绘画多此用笔轮廓和笔趣,其名声有掩盖,该挖掘和提倡。
起码他的画规矩而不萎靡,清冷而不甜腻。
四是方熏的仿元人图册。
说来也怪了,方熏的作品,也是在展柜中脱颖而出的那种画,能一见清风蚀骨的感觉。他的画展放位置,和奚冈的画离的很远,可现实里,他们两个才气齐名,有“方奚”之称,当下时人,画格为上,无人比肩。
方熏的性格狷狂飘逸,也是一个靠才气吃饭的画家。他的画追求元人的率意真趣,用笔功底较深,也具有平中见奇的诗心词性,算作一个文人画类的画家吧。
初入传统绘画者,如果喜欢清代绘画,山水和花鸟,方熏作品不愧为好临习作品,不会学出毛病来。
五是王敬铭的《仿大痴山水》。都说十人九黄,黄公望的绘画成了后人皴法和画法的仓库,明清如此,至今也如此,黄的境界和笔墨,是每个画山水人不可绕过去的高山。
在展柜里,看到一幅长卷,笔法清晰,气息天然,用笔不含糊,小处不拘谨(清人绘画,多在小处画糊涂了,没有了笔法,只剩下勾勒),大处不游离,有画工气和士人气的组合。
王敬铭的作品,在清代工整类绘画嚣然而上的时候,算是无比清晰和干净的。一去那种邋遢和呆滞刻板,算是清代中期绘画的书卷意气之作。
六是黄鼎作品。
记得早年间,在荣宝斋买了一本册页,是黄鼎的写生稿,荒山秃岭,残林孤舍,很是喜欢,因为在他说笔法和韵味里,读到了子牙河土地的意趣。那个时候,记得他号称独往客,又称自己净垢老人,甚是被那独往独来的文人状态吸引。当站立在他的原作前,也瞬间被他的浓郁天地之间的气息征服,他是个面对大自然,不会想到任何机巧的人,醇厚,鼎实,冷俊。
他初学王蒙,看得出来,他的画以最后收拾气息为目的的,不只是画法步骤的罗列,山林气息是他笔墨的目的和结果。所以,从他的画里,也看到董,巨,黄,吴的气息。
七是近代画家高其佩的一组指画,简单率气,古意盎然,不愧为写意画意向的横扫高手。
迫观这一组册页,忽然想起来明代大僧担当的画。高其佩用手指头,把天地间的一角,搅动的意趣天成,有民间曲调脱然而出。写意画的灵魂就是逸笔草草,直舒胸臆,他的画,和古人情韵通,和人心柔软通,是忘技得趣的好画。
尤其那水泊一舟,渚上驮驴低饮,象勾魂散一样,让人离尘脱苦,即而飞往。
他的写意花鸟和山水,也是一扫颓废和甜俗,象秋风涤荡一般,博大而肆意,细微而蕴长。如果说徐渭是抽象的旋律,那他的就是具体的舞蹈。
原来对其作品原作阅读较少,比次近距离接触,当为佩服。
只遗憾,有两只羊的图面,没能编入,只能下次呈出共赏析了。
顺便提一下看到的刘子九先生作品,知道他,是恩师嘉梁老师那里,知道他是津门绘画先驱。他做过博物馆长,是湖社的先期人员,与金城他们同观同值。
看到他的一幅花鸟没骨画,很是地道和筋道,看来,他们那代人,做学问都是做到骨子里的,没有半点虚晃和糊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象当今画家,没有一二,就三生万物去了!
子久先生,在展馆里算是后人,而我们又是他们的后人。这里提起她老人家,也是为了纪念我老师的老师吧,后人不忘前人,不只是一个良心,还有文脉。
戊戌初夏于子西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