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高、李、杜之五:殊途同归(2)
李白杜甫两个人几乎沿着同一条线路在大唐的疆土上分别按顺、逆时针走了两个几乎重叠的圆。李白青年时代离开四川,到了长安,然后向东到梁宋、山东,长期生活在宣城一带,晚年流放,沿长江西上,最远到达四川奉节,然后遇赦归还。这个时候,是759年春天,杜甫正匆匆忙忙赶向成都。
杜甫呢?他壮年之后,从东向西,到长安,然后辗转西北,漂泊到成都,晚年乘船东下,最终死在湖北。这个时候,是770年,李白已经死在安徽八年。
他们一生数次擦肩而过,却只有一次相逢。临终前,他们几乎被命运拉到同一个地方:四川。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李白继续往前走(到达流放地夜郎是否再向西绕道成都),是否会跟杜甫再度相逢?如果李白没有死去,杜甫乘船没有死在湖北,他是否会在安徽跟李白再度相逢?
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但上天为什么会让他们在各自的晚年要在同一条江上飘来飘去?
如果说这是冥冥中的注定,显然显得过于牵强附会;但如果说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又显得过于肤浅。
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第一,李白出生于四川,老年盘桓在以金陵、宣城为中心的东南一带,直至死在当涂,除了流放至四川奉节、但中途接到赦令又匆匆东下外,再也没有回过四川。李白为什么对四川如此淡漠?
第二,杜甫出生在河南,但老年之后却跑到李白的故乡四川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最后乘船东下,死在湖南境内。杜甫为何对四川如此执著?
说到高适,他在平定永王之乱之后,几乎沿着杜甫的路线到了四川,但他几乎原路返回长安,因而,冥冥之中,他在行迹上几乎避开了可能跟李白重叠的所有可能。但他避不开四川,那是李白的老家!
上苍拉着李白杜甫走向四川的同时,却也硬生生地拽上了高适。当然,还有房琯、严武和岑参。但从文学史来说,另外三人可能只是陪衬!
把高李杜几乎同时拉向四川,上苍要干什么?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碰撞,再撞出些更灿烂的火花?盛唐文学已经够精彩、够壮观了,你还嫌不够热闹?
我知道,从诗人的行踪上去探究诗人的命运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从行踪上探究是人的关系和心路历程,简直荒唐可笑。但我还是想:高李杜三人的遭际,是冥冥中的注定,还是上苍有意的安排呢?
这正是:
醉眠共被梁园里,偃蹇穷途浔阳城。
杜甫应解鲁公憾﹙注﹚,劫波渡尽不相逢。
﹙注﹚李白被高适关进监狱,可能心中有恨。杜甫如果见到李白,应该会劝解一番,他自己被关进大牢,遭颜真卿审判,颜真卿不予搭救,经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杜甫或许能理解代表朝廷的官员的难处,不是不愿救,而是不能。但可惜,他们再也无缘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