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属于刘小壮原创,转载请注明:刘小壮
NSObject
之前的定义
在OC1.0
中,Runtime
很多定义都写在NSObject.h
文件中,如果之前研究过Runtime
的同学可以应该见过下面的定义,定义了一些基础的信息。
// 声明Class和id
typedef struct objc_class *Class;
typedef struct objc_object *id;
// 声明常用变量
typedef struct objc_method *Method;
typedef struct objc_ivar *Ivar;
typedef struct objc_category *Category;
typedef struct objc_property *objc_property_t;
// objc_object和objc_class
struct objc_object {
Class _Nonnull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
struct objc_class {
Class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if !__OBJC2__
Class super_class OBJC2_UNAVAILABLE;
const char *name OBJC2_UNAVAILABLE;
long version OBJC2_UNAVAILABLE;
long info OBJC2_UNAVAILABLE;
long instance_size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ivar_list *ivars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method_list **methodLists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cache *cache OBJC2_UNAVAILABLE;
struct objc_protocol_list *protocols OBJC2_UNAVAILABLE;
#endif
} OBJC2_UNAVAILABLE;
之前的Runtime
结构也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很直接的结构体定义,现在新版的Runtime
在操作的时候,各种地址偏移操作和位运算。
之后的定义
后来可能苹果也不太想让开发者知道Runtime
内部的实现,所以就把源码定义从NSObject
中搬到Runtime
中了。而且之前的定义也不用了,通过OBJC_TYPES_DEFINED
预编译指令,将之前的代码废弃调了。
现在NSObject
中的定义非常简单,直接就是一个Class
类型的isa
变量,其他信息都隐藏起来了。
@interface NSObject <NSObject> {
#pragma clang diagnostic push
#pragma clang diagnostic ignored "-Wobjc-interface-ivars"
Class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pragma clang diagnostic pop
}
这是最新的一些常用Runtime
定义,和之前的定义也不太一样了,用了最新的结构体对象,之前的结构体也都废弃了。
typedef struct objc_class *Class;
typedef struct objc_object *id;
typedef struct method_t *Method;
typedef struct ivar_t *Ivar;
typedef struct category_t *Category;
typedef struct property_t *objc_property_t;
对象结构体
objc_object定义
在OC
中每个对象都是一个结构体,结构体中都包含一个isa
的成员变量,其位于成员变量的第一位。isa
的成员变量之前都是Class
类型的,后来苹果将其改为isa_t
。
struct objc_object {
private:
isa_t isa;
};
OC
中的类和元类也是一样,都是结构体构成的。由于类的结构体定义继承自objc_object
,所以其也是一个对象,并且具有对象的isa
特征。
所以可以通过isa_t
来查找对应的类或元类,查找方法应该是通过uintptr_t
类型的bits
,通过按位操作来查找isa_t
指向的类的地址。
实例对象或类对象的方法,并不会定义在各个对象中,而是都定义在isa_t
指向的类中。查找到对应的类后,通过类的class_data_bits_t
类型的bits
结构体查找方法,对象、类、元类都是同样的查找原理。
isa_t定义
isa_t
是一个union
的结构对象,union
类似于C++
结构体,其内部可以定义成员变量和函数。在isa_t
中定义了cls
、bits
、isa_t
三部分,下面的struct
结构体就是isa_t
的结构体构成。
下面对isa_t
中的结构体进行了位域声明,地址从nonpointer
起到extra_rc
结束,从低到高进行排列。位域也是对结构体内存布局进行了一个声明,通过下面的结构体成员变量可以直接操作某个地址。位域总共占8
字节,所有的位域加在一起正好是64
位。
小提示:union
中bits
可以操作整个内存区,而位域只能操作对应的位。
下面的代码是不完整代码,只保留了arm64
部分,其他部分被忽略掉了。
union isa_t
{
isa_t() { }
isa_t(uintptr_t value) : bits(value) { }
Class cls;
uintptr_t bits;
# if __arm64__
# define ISA_MASK 0x0000000ffffffff8ULL
# define ISA_MAGIC_MASK 0x000003f000000001ULL
# define ISA_MAGIC_VALUE 0x000001a000000001ULL
struct {
uintptr_t nonpointer : 1; // 是32位还是64位
uintptr_t has_assoc : 1; // 对象是否含有或曾经含有关联引用,如果没有关联引用,可以更快的释放对象
uintptr_t has_cxx_dtor : 1; // 表示是否有C++析构函数或OC的析构函数
uintptr_t shiftcls : 33; // 对象指向类的内存地址,也就是isa指向的地址
uintptr_t magic : 6; // 对象是否初始化完成
uintptr_t weakly_referenced : 1; // 对象是否被弱引用或曾经被弱引用
uintptr_t deallocating : 1; // 对象是否被释放中
uintptr_t has_sidetable_rc : 1; // 对象引用计数太大,是否超出存储区域
uintptr_t extra_rc : 19; // 对象引用计数
# define RC_ONE (1ULL<<45)
# define RC_HALF (1ULL<<18)
};
# elif __x86_64__
// ····
# else
// ····
# endif
};
在ARM64
架构下,isa_t
以以下结构进行布局。在不同的CPU
架构下,布局方式会有所不同,但参数都是一样的。
类结构体
objc_class结构体
在Runtime
中类也是一个对象,类的结构体objc_class
是继承自objc_object
的,具备对象所有的特征。在objc_class
中定义了三个成员变量,superclass
是一个objc_class
类型的指针,指向其父类的objc_class
结构体。cache
用来处理已调用方法的缓存。
bits
是objc_class
的主角,其内部只定义了一个uintptr_t
类型的bits
成员变量,存储了class_rw_t
的地址。bits
中还定义了一些基本操作,例如获取class_rw_t
、raw isa
状态、是否swift
等函数。objc_class
结构体中定义的一些函数,其内部都是通过bits
实现的。
struct objc_class : objc_object {
// Class ISA;
Class superclass;
cache_t cache;
class_data_bits_t bits;
class_rw_t *data() {
return bits.data();
}
void setData(class_rw_t *newData) {
bits.setData(newData);
}
// .....
}
从objc_class
的源码可以看出,可以通过bits
结构体的data()
函数,获取class_rw_t
指针。我们进入源代码中看一下,可以看出是通过对uintptr_t
类型的bits
变量,做位运算查找对应的值。
class_rw_t* data() {
return (class_rw_t *)(bits & FAST_DATA_MASK);
}
uintptr_t
本质上是一个unsigned long
的typedef
,unsigned long
在64
位处理器中占8
字节,正好是64
位二进制。通过FAST_DATA_MASK
转换为二进制后,是取bits
中的47-3
的位置,正好是取出class_rw_t
指针。
在OC
中一个指针的长度是47
,例如打印一个UIViewController
的地址是0x7faf1b580450
,转换为二进制是11111111010111100011011010110000000010001010000
,最后面三位是占位的,所以在取地址的时候会忽略最后三位。
// 查找第0位,表示是否swift
#define FAST_IS_SWIFT (1UL<<0)
// 当前类或父类是否定义了retain、release等方法
#define FAST_HAS_DEFAULT_RR (1UL<<1)
// 类或父类需要初始化isa
#define FAST_REQUIRES_RAW_ISA (1UL<<2)
// 数据段的指针
#define FAST_DATA_MASK 0x00007ffffffffff8UL
//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 总共47位
因为在bits
中最后三位是没用的,所以可以用来存储一些其他信息。在class_data_bits_t
还定义了三个宏,用来对后三位做位运算。
class_ro_t和class_rw_t
和class_data_bits_t
相关的有两个很重要结构体,class_rw_t
和class_ro_t
,其中都定义着method list
、protocol list
、property list
等关键信息。
struct class_rw_t {
uint32_t flags;
uint32_t version;
const class_ro_t *ro;
method_array_t methods;
property_array_t properties;
protocol_array_t protocols;
Class firstSubclass;
Class nextSiblingClass;
char *demangledName;
};
在编译后class_data_bits_t
指向的是一个class_ro_t
的地址,这个结构体是不可变的(只读)。在运行时,才会通过realizeClass
函数将bits
指向class_rw_t
。
struct class_ro_t {
uint32_t flags;
uint32_t instanceStart;
uint32_t instanceSize;
uint32_t reserved;
const uint8_t * ivarLayout;
const char * name;
method_list_t * baseMethodList;
protocol_list_t * baseProtocols;
const ivar_list_t * ivars;
const uint8_t * weakIvarLayout;
property_list_t *baseProperties;
};
在程序开始运行后会初始化Class
,在这个过程中,会把编译器存储在bits
中的class_ro_t
取出,然后创建class_rw_t
,并把ro
赋值给rw
,成为rw
的一个成员变量,最后把rw
设置给bits
,替代之前bits
中存储的ro
。除了这些操作外,还会有一些其他赋值的操作,下面是初始化Class
的精简版代码。
static Class realizeClass(Class cls)
{
const class_ro_t *ro;
class_rw_t *rw;
Class supercls;
Class metacls;
bool isMeta;
if (!cls) return nil;
if (cls->isRealized()) return cls;
ro = (const class_ro_t *)cls->data();
rw = (class_rw_t *)calloc(sizeof(class_rw_t), 1);
rw->ro = ro;
rw->flags = RW_REALIZED|RW_REALIZING;
cls->setData(rw);
isMeta = ro->flags & RO_META;
rw->version = isMeta ? 7 : 0;
supercls = realizeClass(remapClass(cls->superclass));
metacls = realizeClass(remapClass(cls->ISA()))
cls->superclass = supercls;
cls->initClassIsa(metacls);
cls->setInstanceSize(ro->instanceSize);
if (supercls) {
addSubclass(supercls, cls);
} else {
addRootClass(cls);
}
methodizeClass(cls);
return cls;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函数,addRootClass
和addSubclass
函数,这两个函数的职责是将某个类的子类串成一个列表,大致是下面的链接顺序。由此可知,我们是可以通过class_rw_t
,获取到当前类的所有子类。
superClass.firstSubclass -> subClass1.nextSiblingClass -> subClass2.nextSiblingClass -> ...
初始化rw
和ro
之后,rw
的method list
、protocol list
、property list
都是空的,需要在下面methodizeClass
函数中进行赋值。函数中会把ro
的list
都取出来,然后赋值给rw
,如果在运行时动态修改,也是对rw
做的操作。所以ro
中存储的是编译时就已经决定的原数据,rw
才是运行时动态修改的数据。
static void methodizeClass(Class cls)
{
bool isMeta = cls->isMetaClass();
auto rw = cls->data();
auto ro = rw->ro;
method_list_t *list = ro->baseMethods();
if (list) {
prepareMethodLists(cls, &list, 1, YES, isBundleClass(cls));
rw->methods.attachLists(&list, 1);
}
property_list_t *proplist = ro->baseProperties;
if (proplist) {
rw->properties.attachLists(&proplist, 1);
}
protocol_list_t *protolist = ro->baseProtocols;
if (protolist) {
rw->protocols.attachLists(&protolist, 1);
}
if (cls->isRootMetaclass()) {
// root metaclass
addMethod(cls, SEL_initialize, (IMP)&objc_noop_imp, "", NO);
}
// Attach categories.
category_list *cats = unattachedCategoriesForClass(cls, true /*realizing*/);
attachCategories(cls, cats, false /*don't flush caches*/);
}
假设创建一个类LXZObject
,继承自NSObject
,并为其加入一个testMethod
方法,不做其他操作。因为在编译后objc_class
的bits
对应的是class_ro_t
结构体,所以我们打印一下结构体的成员变量,看一下编译后的class_ro_t
是什么样的。
struct class_ro_t {
flags = 128
instanceStart = 8
instanceSize = 8
reserved = 0
ivarLayout = 0x0000000000000000 <no value available>
name = 0x0000000100000f7a "LXZObject"
baseMethodList = 0x00000001000010c8
baseProtocols = 0x0000000000000000
ivars = 0x0000000000000000
weakIvarLayout = 0x0000000000000000 <no value available>
baseProperties = 0x0000000000000000
}
经过打印可以看出,一个类的class_ro_t
中只会包含当前类的信息,不会包含其父类的信息,在LXZObject
类中只会包含name
和baseMethodList
两个字段,而baseMethodList
中只有一个testMethod
方法。由此可知,class_rw_t
结构体也是一样的。
初始化过程
下面是已经初始化后的isa_t
结构体的布局,以及各个结构体成员在结构体中的位置。
union
经常配合结构体使用,第一次使用union
就是对结构体区域做初始化。在对象初始化时,会对isa_t
的bits
字段赋值为ISA_MAGIC_VALUE
,这就是对union
联合体初始化的过程。
// 在objc-723中已经没有了
inline void objc_object::initIsa(Class cls, bool indexed, bool hasCxxDtor)
{
if (!indexed) {
isa.cls = cls;
} else {
isa.bits = ISA_MAGIC_VALUE;
isa.has_cxx_dtor = hasCxxDtor;
isa.shiftcls = (uintptr_t)cls >> 3;
}
}
在对象通过initIsa()
函数初始化时,会通过ISA_MAGIC_VALUE
对isa
进行初始化。ISA_MAGIC_VALUE
是一个16
进制的值,将其转换为二进制后,会发现ISA_MAGIC_VALUE
是对nonpointer
和magic
做初始化。
nonpointer
是对之前32
位处理器的兼容。在访问对象所属的类时,如果是32
位则返回之前的isa
指针地址,否则表示是64
位处理器,则返回isa_t
结构体。
# define ISA_MAGIC_VALUE 0x000001a000000001ULL
二进制:1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补全二进制:23个零+1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随后会通过位域,对has_cxx_dtor
和shiftcls
做初始化,这时候就已经有四个字段被初始化了。has_cxx_dtor
表示是否有C++
或OC
的析构方法,在打印方法列表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名为.cxx_destruct
的方法,就和这个字段有关系。
在计算机中为了对存储区(Memory or Disk)
读取方便,所以在写入和读取时,会对内存有对其操作。一般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对其,这样也是对读写速度的优化。在对shiftcls
进行赋值时,对Class
的指针进行了位移操作,向右位移三位。这是因为类指针为了内存对其,将最后三位用0
填充,所以这三位是没有意义的。
isa结构体
00000000010111011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1110101110000011111001
0x5d8001003ae0f8
类对象地址
100000000001110101110000011111000
0x1003ae0f8
将类对象地址右移三位为100000000001110101110000011111,正好符合isa_t地址中shiftcls的部分,前面不足补零。
外界获取Class
时,应该通过ISA()
函数,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直接访问isa
指针。在ISA()
函数中,是对isa_t
的结构体做与运算,是通过ISA_MASK
宏进行的,转换为二进制的话,正好是把shiftcls
的地址取出来。
inline Class
objc_object::ISA()
{
return (Class)(isa.bits & ISA_MASK);
}
#define ISA_MASK 0x0000000ffffffff8ULL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
Tagged Pointer
从iPhone5s
开始,iOS
设备开始引入了64
位处理器,之前的处理器一直都是32
位的。
但是在64
位处理器中,指针长度以及一些变量所占内存都发生了改变,32
位一个指针占用4
字节,但64
位一个指针占用8
字节;32
位一个long
占用4
字节,64
位一个long
占用8
字节等,所以在64
位上内存占用会多出很多。
苹果为了优化这个问题,推出了Tagged Pointer
新特性。之前一个指针指向一个地址,而Tagged Pointer
中一个指针就代表一个值,以NSNumber
为例。
NSNumber *number1 = @1;
NSNumber *number2 = @3;
NSNumber *number3 = @54;
// 输出
(lldb) p number1
(__NSCFNumber *) $3 = 0xb000000000000012 (int)1
(lldb) p number2
(__NSCFNumber *) $4 = 0xb000000000000032 (int)3
(lldb) p number3
(__NSCFNumber *) $5 = 0xb000000000000362 (int)54
通过上面代码可以看出,使用了Tagged Pointer
新特性后,指针中就存储着对象的值。例如一个值为1
的NSNumber
,指针就是0xb000000000000012
,如果抛去前面的0xb
和后面的2
,中间正好就是16
进制的值。
苹果通过Tagged Pointer
的特性,明显的提升了执行效率并节省了很多内存。在64
位处理器下,内存占用减少了将近一半,执行效率也大大提升。由于通过指针来直接表示数值,所以没有了malloc
和free
的过程,对象的创建和销毁速度提升几十倍。
isa_t
对于对象指针也是一样,在OC1.0
时代isa
是一个真的指针,指向一个堆区的地址。而OC2.0
时代,一个指针长度是八字节也就是64
位,在64
位中直接存储着对象的信息。当查找对象所属的类时,直接在isa
指针中进行位运算即可,而且由于是在栈区进行操作,查找速度是非常快的。
struct {
uintptr_t nonpointer : 1;
uintptr_t has_assoc : 1;
uintptr_t has_cxx_dtor : 1;
uintptr_t shiftcls : 33;
uintptr_t magic : 6;
uintptr_t weakly_referenced : 1;
uintptr_t deallocating : 1;
uintptr_t has_sidetable_rc : 1;
uintptr_t extra_rc : 19;
};
例如isa_t
本质上是一个结构体,如果创建结构体再用指针指向这个结构体,内存占用是很大的。但是Tagged Pointer
特性中,直接把结构体的值都存储到指针中,这就相当节省内存了。
苹果不允许直接访问isa
指针,和Tagged Pointer
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在Tagged Pointer
的情况下,isa
并不是一个指针指向另一块内存区,而是直接表示对象的值,所以通过直接访问isa
获取到的信息是错误的。
简书由于排版的问题,阅读体验并不好,布局、图片显示、代码等很多问题。所以建议到我Github
上,下载Runtime PDF
合集。把所有Runtime
文章总计九篇,都写在这个PDF
中,而且左侧有目录,方便阅读。
下载地址:Runtime PDF
麻烦各位大佬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