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盛世修文,历来是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的重要举措。回首往昔,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清君侧,靖国难”,开创永乐盛世。这位被后世称作宫廷政变登峰造极者的永乐大帝,凭借非凡天赋与卓越才能,缔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五次挥师亲征蒙古,荡涤残元势力;南征安南,稳固国家边防;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扬威海外;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奠定政治格局;尤其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更是惊世之举,令人赞叹。
《永乐大典》这部光照千秋、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纵贯古今、囊括万象,堪称彼时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汇聚华夏千年智慧精华。永乐大帝倾举国之力,启用才高八斗、一门三进士的解缙担任总编,由足智多谋、满腹经纶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协同编修,广纳天下贤才,群策群力,历经五载,终成誉满千秋的“文治”典范,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瑰宝。
如今,在时代的号召下,我们响应国、省、市的倡导,投身于村志编修工作。与盛世修文的《永乐大典》相比,虽规模、体量悬殊,不可相提并论,但村志所承载的存史、资政、教化意义,同样举足轻重。
村志编修,是一项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德政工程。我们抢救性挖掘家乡的历史瑰宝,记录家乡的文化变迁,留存乡愁记忆,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家乡优秀文化,塑造家乡独特名片,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更能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村志编修工作,在县委的引领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县政协牵头统筹,以乡镇为实施主体,各村两委全力推进。各村整合各方人才,组建编委会,既各自发挥优势,又紧密协同合作。秉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初心,坚守存真求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采用横排竖写、述而不论的编纂方法,广泛征集民意,凝聚各方共识,做到“村里的村志村民写,写县志所无,详县志所略”,突出家乡特色,切实服务于民。凭借十足的耐心、坚韧的毅力,精心打磨、反复雕琢,力求编纂出一部经得住群众审视、历史检验的精品村志,为家乡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