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荣 2017-2-18
周一下午第六节我们班是语文课,于老师讲《劝学》。我正好有时间,就坐到教室里去听课学习。
同学们和于老师配合地十分默契,气氛轻松活跃,与老师谈论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享乐其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老师在讲“彰”这个词的时候讲到了“欲盖弥彰”,讲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故事。不知道哪位学生提起了放牛娃王二小,下课有一位调皮的同学表情认真地问我:“老师,王二小放的是绵羊还是山羊?”我很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然后十分肯定地回答:“绵羊。”这一回答引得周围的同学哈哈大笑,“老师,错了!王二小放的是牛!”我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掉进了学生挖的陷阱,我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无语地拍拍脑门儿。我就是唱着“放牛娃王二小”这首歌长大的,怎么竟然顺着学生的思路做起了选择题?!无语……
这个小插曲儿足足让我笑了好几天,和于老师分享,她也笑得很开心。事后想想,其实学生在给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只顾着琢磨应该选“绵羊”还是“山羊”,脑海里闪现的是一封鸡毛信的画面。我们小时候学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一封鸡毛信”的故事,给八路军送信的海娃把信藏在绵羊的尾巴下面的画面,课本里面有插图,所以我断定一定是绵羊,然后就正好中了淘气鬼的圈套。
我们的大脑真是奇特,它总会把一些类似的事物串联到一起。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是忍不住发笑。然而,开心笑过之后,我也思考了很多。
我们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孩子们当中肯定也会有这种现象。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老师讲的内容确实清楚、明白,但我们不清楚的是孩子们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脑海中被激活的可能是不同的图景,因此得出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了。要不然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条件,抛开学生努力学习的程度不说,单说学生的上课听课率,差距都会很大。
想想我们每天给学生出选择题,牵着孩子们的思路走,太“可怕”了。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不辞劳苦地教授学生知识,其实我们很可能不自觉地禁锢了很多孩子的想法和创意。
我们总是设置一些条条框框,让孩子们沿着这些条条框框选来绕去,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会不经意间掉入陷阱,认真地犯着错误?!某个题目的对错是次要的,关键是思维定式很“可怕”。
由此可见,我们真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尽量减少一些我们人为设置的条条框框,多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再接触他人思想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有所超越。
但愿老师们的知识水平不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路障。
给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吧,他们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