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东西”在汉语里最常见的义项就是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当带有比较强烈的爱憎感情色彩时就特指人或动物。例如:“你这个鬼东西!”,“那人真不是东西!”,“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东西没安好心!”等等。
那么通常所说“买东西”、卖“东西”中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东西”一词起源于东汉,当时中国有东西两京,即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到东京买货物叫买“东”,到西京购货物叫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
当然这个词语的来源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有说中国古代的城市构筑讲究要易守难攻且便于民生。所以一般要选在依山靠水的地方。
所以建房时,要把门朝阳,沿水而建。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西高东低。就形成了古代建城依山傍水、朝南沿岸的形状。城市的附属机构市场就只能设在城的东部或者西部了。
比如盛唐长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帝都。自隋始到唐开国之初,东市和西市逐渐发展成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东市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一带,在当时主要是国内市场;西市则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劳动南路和东桃园村之间,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市场和时尚娱乐中心。“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
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例如宋朝的时候市场一般是建在东城和西城。人们购物都去东边和西边,不是买东就是买西,所以渐渐的大家就说是买东西了。
大到一个城市如此布局,小到每家每户过日子也大抵如此: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来作为物品的统称。
当然更有国际视角的人把这个词同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联系起来:远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时探险家张骞奉命去西域(张骞通西域),他去时买了东方的东西卖给西方,回来时又买了西方的东西卖给东方,时间一久,人们就把这种买东卖给西,买西卖给东的做法,叫做买东西、卖东西。
学者的视角则注重“义理和考据”,有点寻章摘句的意思。当代知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对“东西”一词如此解释:属于语言学上的借代修辞格,即以部份代替全体。物产来自东西南北中,如果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因此以“东西”来借代。
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清代学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的一段话作为佐证:“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用“东西”来指物产是很平常的话,因为物品产自东西南北四方而简称为“东西”,如同历史上把“春夏秋冬”四个时节简称为“春秋”一样,现代汉语中也有“虚度春秋”的说法嘛。
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基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衍生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们前人发现,上述五类物质经过混合加工,可以构成世间许多新的物质来,因而就产生了以这五类物质作为宇宙间万物的基础这一观念,大致相当于现代化学中“元素“的概念。据此,人们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纳于这五类物质之中,而这五类物质由此成了具体事物的抽象化的代名词。
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即东代表木,西代表金,南代表火,北代表水,中代表土。而古人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
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物体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两物质做成的,因此,顺乎其然地便把"东西"二字当成了用来泛指物质、物体的代名词了。
相传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街头遇上好友盛温和,他正手提一竹篮子说自己急着去店铺,回头约朱熹到家长叙。朱熹望着盛手中竹篮问:”贤弟手提竹篮何用?“盛答:“装东西!”。
喜欢格物致知、穷究天源的朱老夫子接着问:“不能装南北吗?”盛答:“不可,东方属木,西方属金,竹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竹篮子何装?“后世据此说,买货物称买东西。
“东西”属金木,不可入口,按照道理不能指代食物类啊?但宋元以后人们不但买东西,而且吃“东西”,此语沿用至今。清代对此说有精到的解释:“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说,百姓的吃穿用度都取之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不是直接得来,便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这么一解释又顺溜了,反正吃“东西”的涵意还是人人可以理解的。
另外说说关于这个词的趣事:为什么骂人又要骂“不是东西”呢?因为如果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了。南属火,北属水,在文言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所以,骂人不是东西就是说人是大小便,相当于现代骂人话“臭大粪”,真够恶毒的!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如果您还满意,请顺便给我这篇参赛文章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