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日常工作可以调剂忙碌的生活,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定要控制好日常工作和非日常工作的时间分配比例。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分清主次,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非日常工作扰乱正常的工作计划。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假使人们在一些琐事上不浪费太多时间的话,那么他们一定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人们往往因为拼命想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完美无瑕,因此在大事上总是一事无成。”
❤️将琐事集中起来进行处理,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高效:
①快速判断完成每件小事的价值、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合适的处理时间。
②将这些琐事按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重要的事情先处理,不太重要的先放一放,待有时间了再与其他事情一起解决。
③不过度追求完美。每件事情都要求做到完美,那是在浪费时间。
④立即行动。处理琐事时,别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思考如何做上,而是马上行动,争取一次解决,杜绝返工。
❤️很多日常工作都可以标准化输出,按照某一个标准输出工作任务,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同时还会帮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做到让自己的工作任务流程化:
1.学会判断任务优先级。
2.坚持做日/周工作计划和总结。
3.每项工作结束后,仔细梳理一遍,想想哪些环节还可以再优化。
4.注重沟通方式,如遇重大问题或疑难事项要反复确认,以确保万无一失。
5.建立未完成事项提醒。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让每位自愿参与的受试者选择每天在同样条件下进食、饮水或做其他活动,总共12周。试验结果发现,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平均需要66天,而最初的30天是形成习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时期,这将会耗费习惯养成过程中99%的能量,30天之后人只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一习惯即可。
❤️时间管理专家史蒂夫·帕弗利纳(steve pavlina)也曾极力推荐人们使用30天试验法去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他的方法背后的思想与上面的心理学试验思路有很多共通之处,操作也很简单:连续30天只专注于培养一个习惯,中间如果忘记或出错,则重新从第1天开始计算,直到30天后新的习惯形成,不需要费脑力去纠正为止。
❤️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时,千万不要贪多,同时培养多个习惯,这样容易引起混乱而导致失败。
❤️适当的心理激励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坚持下去。在开始“30天计划”之前,建议将计划和承诺写下来,粘贴在显眼的地方或者制作成手机屏保,时刻提醒、监督和激励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30天习惯养成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如果计划执行失败了,就要重新从第1天开始“30天计划”,直到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