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夜深时候想起的一句话。当脑袋冒出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我试图在麻木的头脑中得到某种启发,但只看到一种被禁锢住的不安感。它是对于“我原本能够变得更好如今却一事无成”的最好诠释,是“头脑之深远与现实之浅薄尖锐矛盾”的衍生产品,是对于无力感爆棚的无奈与憎恶。关于种种言不由衷、随波逐流的事实以及被束缚又尝试着替“被束缚的自己”寻找理由的行为,也只有用“苟且”二字来形容最为合适。
很多时候“诗和远方”并未如想象当中那样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动力,它甚至只是为了证明当下苟且的事实。从头到尾,我们想要解决的并不是如何冲向理想的彼岸,而是怎么解决眼前所有一切关于苟且的问题。比如账单,比如如何与讨厌的人相处,如何解决单身问题,如何在婚姻中适应锅碗瓢盆的节奏,如何缓解替子女教育健康前途忧虑的心情……
禅师们总是告诉我们,人其实可以过得很简单,快乐并非你要去拥有一切,而是关注当下。或许做几个深呼吸,比“诗和远方”更实际一些。
禅师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能够证明所有的负累仅仅是欲望过多这种命题吗?但苟且并不是欲望,哪怕它和欲望如此相似。苟且是在网笼中的挣扎,是网笼所能消解且正在一刻不停消解的人生意义,如果有人说编织这张网这只笼的人是自己,他一定在说谎,或者,他的心智还不够清晰。我们起先是受害者,后来是参与者,最多是同谋,却从来不曾成为规则的操控家和决策者。
我们只是习惯了,放弃了,适应了,或者真的已经用各种人云亦云的逻辑说服自己了。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费极大的心力去解决生存(有口饭吃)的问题,我们真正烦恼的是吃饭以外的事情,是足以证明自己是个社会人的事情。我们只是在虚无的价值感中苟且而已。苟且是我们所有苦难的缘起,是夹杂在生存与生活之间的阴影,是难以言说的被动与不可选择的必然过程。
直面苟且不是选择灰暗,不是人生态度的负极,不是消极的别称,它仅仅是承认身而为人又身处于世的种种难以企及的事实,是直面不完美不全面的态度,甚至是对业已习惯的思维发出的初始挑战。
它不否认可能性,只是不太在乎所谓的可能性。它用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告诉自己:我所厌恶所想要逃离的对象恰恰是生活本身最真实的核心内容!
有人曾问我,如果尽了全力未来还无法改变,又该如何。我想说,那就尽全力苟且下去,微笑着苟且下去。
当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所有的意义不在于虚无的诗和远方,不在于你所期待的所谓的未来,而是藏在全心全力苟且的过程当中。
或者可以这样说,尚未接受眼前的困顿,尚未对困顿的自己张开怀抱,却想着将来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这才是真正的“苟且”!
这个深夜,我把这句话送给自己。
20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