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朝廷就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或宣抚使,由中央任命,宣慰司或宣抚司是省和县之间的中转机构,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从功能上讲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专署”。在明代,宣慰使一般由当地的土司(土官)担任,可以世袭。
宣慰使掌握地方武装,有维护一方安定的职责。偏远地区的行政体系一般不很完善,看王阳明的行程就可以发现,他进入贵州以后,经过平溪卫、清平卫、兴隆卫、平越卫,最后达到龙场驿。“卫”,是朝廷军队的驻扎地,卫所的长官即“总兵”。当宣慰使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或者起异心的时候,朝廷在当地的驻军就会奉命出兵协助或进行平叛。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省一级,则设立都指挥司(主管军事)、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事行政)和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等三司。除此之外,朝廷还向地方派遣巡抚、巡按代表皇帝视察各地,巡抚一般由六部侍郎充任,逐渐由临时官员演变为常住地方官,设立府衙,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和军事官员。巡按则由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充任,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都察院领导。巡按的级别很低,但权力极大,主要负责考察官员,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明朝在边远地区的治理体系比较复杂,一是朝廷有常设机构,如三司;二是临时派出巡察的官员,如巡抚、巡按等,三是地方自治组织,如宣慰司等。
当时贵州设两宣慰司,安贵荣世居水西,辖苗民四十八族;宋然世居贵州城侧,管水东、贵筑等十长。
灵博山下有一座象祠,是苗民的神庙,安贵荣重新修葺祠屋,事成后请王阳明作记,王阳明为作《象祠记》。
龙场驿在安贵荣的辖区内,王阳明以逐臣不敢见冠裳之官为名,没有主动拜访安氏。安贵荣却派人送来了粮食、禽肉和柴薪,王阳明退了回去。安贵荣加重礼物,又额外送来金帛、鞍马等贵重礼物。王阳明这才收下粟米、柴炭和禽肉等日常生活物资,其他则照单退回。
安贵荣因为参与征讨香炉山有功,被朝廷加封贵州布政司参政,有了参政资格,安贵荣欲奏请朝廷削减辖区内的朝廷驿站。为此,他写信请王阳明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