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是我们的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要思想,随时随地要要见习,随时随地要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反省,就是学问。这个学问,刚开始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以后,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感到高兴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着是讲做学问要准备好一件事——享受一生的寂寞。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南师对“远”字的解释思路既开阔,又别出心裁。他讲:这个“远”,是形容知己之难得。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会怨天尤人。这样才是君子。
人能够真正做到为了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他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彻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会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用现在的话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