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珥尘
读《灿烂千阳》几度哽咽,心痛得看不下去,放下又拿起,面对近乎绝望的生活,一点点希望都是她们继续前进的支柱。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读后的心情,那就是『好书,但不忍读第二遍』。
儿时的玛丽雅姆以为自己是幸福的,虽然娜娜聒噪,但父亲扎里勒的探望足以扫去一切阴霾。然而因为偶然的任性,看穿扎里勒的虚伪与顾及,同时直接导致娜娜自尽。
玛丽雅姆第一次能够用娜娜的耳朵来听他说话。现在她能够清晰地听出那总是隐藏着的虚伪,能够清晰地听出他的安慰都是些虚情假意。——《灿烂千阳》
唯一相伴的人离去,玛丽雅姆不得不寄居在扎里勒家里,无疑成为这个家里多余的人。悲剧并未结束,她被嫁给大自己三十岁的拉希德。好景不长,真正的苦难才正式开始。
“很好。”拉希德说。他的脸颊抖动着,“现在你知道你做的饭是什么味道了。现在你知道你跟我结婚之后给我带来什么了。只有难吃的食物,别的什么也没有。”他说完就走了,留下玛丽雅姆在那儿吐出石块、血,还有两个被咬碎的臼齿的碎块。——《灿烂千阳》
跟玛丽雅姆相比,莱拉的童年堪称完美,还算和谐的家庭、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青梅竹马的塔里克。
“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这是父亲哈基姆对莱拉说的话。
然而战争打响,塔里克一家逃亡,双亲被炸死,莱拉的命运和玛丽雅姆的开始相交,一起忍受或共同反抗拉希德的暴力,沦为拉希德的生育工具,她们从仇人到好友,再到“母女”。她们一起策划逃跑,一起接受惩罚,并为对方反抗……
在和玛丽雅姆这次匆匆的无声交谈中,莱拉知道她们已经不再是敌人了。——《灿烂千阳》
不论是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还是有主见有梦想的莱拉,生活在男权社会的阿富汗,谁都无法与拉希德抗衡。懦弱或勇敢,都逃不过悲哀又艰难的生活,她们的苦痛是战争和男权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灿烂千阳》
阿富汗人民如此,阿富汗的女人更是如此,布卡遮盖后的面容隐藏着多少无奈、逃避和恐惧。
总觉得直到死亡她们的苦痛才会结束,死亡是解绑后重获的自由,在我认为的无尽黑暗里,她们倔强地活着,在关键时刻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守护最爱的人。也许她们的生活充满绝望,但稍稍一抹光亮就可以驱散黑暗,比如阿兹莎出生、塔里克“复活”。
前言里有句话说: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我想大概要主观上无限放大希望吧,把萤火之光看作比一千个太阳还要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我们国家(阿富汗)的历史,络绎不绝的侵略者。不过我们就像那边耸立的城墙。伤痕累累,看上去一点都不漂亮,但依然屹立着。——《灿烂千阳》
如果说“背叛和救赎”贯穿《追风筝的人》,那么“绝望和希望”大概是《灿烂千阳》的关键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