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步入老年,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气。这个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过程和形式,所谓仁者之寿。时光如梭,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己到了花甲之年。
人生苦短,过去的,感恩;未来的,祈祷。其实,能属于可以自主的东西很有限。觉得深藏心中的故事,觉得应该记下来的事,一定要记录下来,以尽可能不留遗憾,少留遗憾,去寻找这段历史的记忆,多留下点满足,就是完美人生!
每个人都有过去童年的故事,在我记忆的银河里,让我十分怀念,那曾经过往的年代…每件事都让我记忆犹新。
童年是梦,梦出童年时光的外婆桥;童年总是占据了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梦总是那么甜蜜,让人有着阳光般的心灵和五彩的梦想。童年的往事犹如一颗颗镶嵌在我心中的珍珠。
江南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有一个水乡小码头,位于知名京杭大运河段湖州德清县与现在的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临平区塘栖镇交界处的地方是湖州市德清县武林头。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东侧与五里路以外的杭州市塘栖镇接壤,西南两侧与邻余杭区仁和镇黄泥滩村与金家墩村接壤。
杭嘉湖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也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
千年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迄杭州,纵横京津二市与冀鲁苏浙四省,沟通浙长二江同黄海三河,全长3400余里。其历史之久,规摸之大,工程之巨,作用之伟,敢谓环球之最,同万里长城相媲美,亦乃中华民族之象征
古记载:五林头
古代五林港,曾是一个水上军事要塞。公元480年前,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之间,曾于五林港筑关防,建宅居留守。被人称作铁林关,在此设卡布防,可以封锁南遭运黄金水道。
南宋《临安志》讲到杭州城北的水路,就说:东北自江涨桥沿下塘河至博陆村,抵安吉州德清县(大麻)八十八里。这里说的“下塘河”,是指杭州北关至五林头、奉口到湖州的水路,五林头往西到獐山(仁和)奉口,进入西溪落北至湖州。所以白居易诗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奉口向湖州。
古代桥梁是江南水乡交通的必经之途,是各路水陆交汇点或枢纽。江南水乡的市镇地理位置,基本上都是在河流沿线或跨河两岸。江南水乡地区大规模桥梁的建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建材和资金。所以说,石桥的建设亦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古镇塘栖
塘栖宋初时地名下塘、北宋前一渔村,南宋时有唐栖寺和福王庄。元至正年,张士诚为便军粮运输船开挖了杭州到这里的运河新航道,从此也彻底改变了塘栖的命运前途,人们从此沿塘而栖,得名塘栖。
明弘治年间(公元1494年)鄞县人陈守清捐资募资建造了为后世所著名的广济桥,塘栖成了南北交道要道,漕运的船队、官船、货船都要经过此处歇夜,就连康熙、乾隆南巡也都曾驻跸此地,清街至今仍保存有当年乾隆所留赐的御碑。
塘栖此后发展迅猛,成为繁华市镇,成为“生意兴隆、名流荟萃、高贤栖托”之地。
“生妓园林号称极盛”,名噪一时,在众多同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镇中胜出,雄居江南名镇之首。
塘栖镇位于杭州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个标准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
丝绸之路
据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州南浔富商庞云济和杭州殷富丁俩人合伙在五林头以东五里外的塘栖镇东里仁桥北堍下开设了“大纶丝厂”,拥有意大利产缫丝车208台,缫丝工2000人,从事机械缫丝,为当时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械缫丝厂之一,开启动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
(1921)缫丝车增至468台,专收太湖地区莲心种三眠蚕茧,缫制9—11条份细厂丝,远销法国等欧洲市场。所产的“仙鹤牌”细厂丝在民国十八年(1929)的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称号。
据史记载:100年前的1914年,德清创办第四模范缫丝厂,是当时全省仅有5家官办性质的缫丝之一。此举打破了传统家庭土丝生产,德清县是蚕桑之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之一,开创了德清缫丝工业的新时代。
德清武林头以缫丝产业成名。
在二十年代时有了缫丝厂,1925年时,原上海佛华缫丝厂副厂长胡芝亭绍兴人,与湖州吴松岩俩人商定合资在大运河边办丝厂。
一起坐船沿运河寻找厂址,一路径过塘栖往西五华里外来到了五林头。在五林桥边东面上岸,看中了这块水上交通便灵的风水宝地。俩人合资白洋十万,创建了祥纶缫丝厂。逐步有丝车200余部,后发展到360余部,工人600余人,生产的细白厂丝,商标为(双鸽牌)后来曾用为(金十六)、(青龙牌)商标。
1926年,国民著名蚕桑专家稽慕淘先生,在家乡勾里西封洋创办了,利农良土丝厂。因病逝后,其子稽秋成继承父业。
1927年南浔商宠赞臣在塘栖镇东里仁桥东过日晖桥,建创建了崇裕缫丝厂,生产“双鹤”白厂丝在国际市场享盛誉。搞战期间,厂房曾被汪伪军36师占领,1949年5月由浙江省军管会接管,政府投资恢复生产,文革中崇裕改名新华丝厂。
1946年重建利农丝厂。1950年后,利农丝厂更名顺丰丝厂。
1954年,顺丰丝厂搬迁到武林头,(五林头)合并了祥纶丝厂。后来塘栖和平丝厂也加入了顺丰丝厂,从此步入了发展期。
1956年后,国家实现了公私合营,丝厂合营后,成为地方国营德清顺丰丝厂。已有职工800多人,产值达到了221万,荣获中仿部(红旗厂)等荣誉称号。为德清县规模最大的龙头缫丝厂。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它包括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从中用到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由此生产出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也衍生了相关民俗丝绸文化活动。
武林头
武林头(五林头)是杭嘉湖平原的一个水乡,水路像网络一样四通八达,通向遥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五林头水乡小码头运河四叉交汇口两侧边有两座古老精美的单孔石拱桥,就像弯弯的月亮倒影在河中央…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岁月之门,呈现在五林头运河之上,大运河是文化带的水上明珠,像征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水乡环绕着四条航道,五林桥东侧边是顺丰丝厂,河口是轮船码头,四叉交汇口水上航道来往的轮船都会停靠五林头轮船码头,水上交通十分便利。轮船往南航道去杭州方向,经过清水港站、三家村、占桥、义桥、拱宸桥、到达杭城终点站卖鱼桥轮船码头。往西去的河道入口穿越五福桥,经过东塘乡,獐山(仁和)。到奉口抖门进入西苕溪至余杭瓶窑与德清。落北的运河口穿过五林桥去雷甸至德清至湖州太湖。望东走水路五里外的路程到达塘栖古镇,然后去五杭、博陆、桐乡、嘉兴、上海。
京杭大运河是古运河的水上大动脉,武林头码头水上交通运输是南来北往必经之路。是古运河上的一条水上交通要道,五林码头在水一方,是进入杭城的水上北大门之一。
运河水编织了江南水乡,守护它,引导着它,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步入老年退休后,我还有一个念想,十分怀念儿时的故乡,就想再去看望一下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虽然故乡的土壤也消失。但是还是想去看一看这个儿时的记忆里深藏的水乡。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年代承载着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感受。
去年的秋天,去了一趟童年时光的故乡旧址。从塘栖出发骑电动车,沿公路往西一直过五叉路经过运河大桥,下边是余杭区仁和镇黄泥滩村口,右转往北经过新五福桥过河,就来到了冷泉垻村坊东边运河口,沿着坎坷不平的塘河堤电动车慢慢前行到了中间的地段停下,一片杂草丛生,只能步行走到了运河西岸四交汇处,终于来到了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朝思暮想的故乡,重温一下那逝去的岁月……
站在运河交汇处的塘堤上,思绪万千,追忆往昔,思绪再现,西面的田野一片杂草,原毛竹排仓库房的地方,也是一片厂房区域。东面眼前是拓宽的京杭大运河交汇点,去寻找那年代的五林头水乡,已沉没湖底二十几年了,消声匿迹无踪影。
眼前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白茫茫的一片湖面上,一艘艘铁皮大货船从眼前驶过了交汇处远去……激起了一层层的浪花,让人感慨万分!一阵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眺望对岸的顺丰丝厂旧址。厂房都改了模样,原五林桥旧址东堍河滩头,两侧沿河都成了围墙,原来的丝厂房西洋楼建成了一幢红砖三层楼房。河边上没有了曾经的石板马路大道,断砖破墙,显得格外凄残。
厂区高耸大烟囱,依然是岿然不动,至高无上的屹立在厂中间,曾经是高枕无忧的它,停止了昔日的滚滚浓烟的景像,烟云往事如尘烟,已告别了曾经的辉煌岁月。
当年的五林头乡村如今变成宽广的大运河,港口的河道拓宽,比我想象的要宽的多,五林水乡村的地段全部融入大运河,成为大运河的一分子,但是,它开启了崭新的水运南北水上大门。从此,也改变了武林头交汇处运输的畅通,加快了发展与建议的步伐。
今日故地重游去探寻找当年的感觉,己过去二十几年了,至今令我难忘。看着眼前似曾相识的画面时,又觉得陌生,感觉恍如隔世,脑海中苦苦思索,苦苦搜寻隐藏于大脑深处的记忆,思绪又回到了那早已远去的年代。
时光如梭,岁月变迁,半个世纪前年,有些曾今过往会清晰的出现在梦里,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童年的回忆。
回忆曾经繁荣的六十年代的故乡码头……记忆犹新从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
还记得那两座几百年前的古韵悠悠的五林头运河边上的两座单孔石拱桥么?
岁月一点一点地消失,这也激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岁月带走了我们小时候的许多美好时光,但她带不走我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在我脑海里浮生若梦!
让我难忘的这两座古桥,一下子浮现出我眼前,五林桥曾陪伴我们走过幼稚,走过天真的童年。
五林单孔石拱桥有高大者驼峰高耸,气势雄伟,古朴典雅。有了桥就有了对岸边来往便利,拱桥洞和水中的倒影完美合成了一个人圆卷,就像雨后的彩虹靓丽的风景。
童话里的外婆桥~五林桥、是我童年时光的外婆桥,民间的歌摇里唱着…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古老的外婆桥培伴我走过春夏秋冬,是我童年途中一道美丽风景线……连接着天与地之间,连着难忘的回忆之情。
外婆
外祖母籍是浙江上八府诸几县高湖沿山村人,余氏人家,家有四姐妹、排行老三、名菊美。旧社会童养媳甚为流行。所为童养媳,就是从小被人抱养或白送给人家抚养,长大了就成为人家的媳妇。因此,父母实在是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当我七岁那年,被送到了邻村东山吴的袁氏人家做童养媳。袁氏族祖辈靠土窑砖瓦、酿酒为产业。袁氏族有三个儿子,小儿名阿三,出生于1905年民国时期,后来袁成人后我们于1925结了婚。成家后,几年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因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局势太乱,致使民不聊生,匪盗横行,无处不在,土匪太多,当地故称诸嵊匪帮。匪帮主要的作案方式是绑票勒赎,其手段极为残忍骇闻。
当地土匪疯狂作案抢劫,然后绑架了我们袁氏族家的大伯,绑票勒赎后,因无太多银元赎身,所以被绑匪残忍撕票,用大石板压住在大伯背上被残忍杀害。
1932年后,外祖母为了全家老小的安全考虑,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带着三个幼小的儿子背井离乡。一路坐车来到杭州,然后到拱宸桥大同街船埠头,乘坐了一艘小乌篷船往北走运河水路,一直来到了下三府杭,嘉、湖平原地区德清县五林头水乡码头,船停靠站交汇处西侧口五福桥边上岸。
观察了地段环境后,决定居住下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觉得这里水陆交通不错,来往路过的人比较多,是做点生意的最佳地方。所以在五福桥北堍边买了一块地,在这里建房安家创业。
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房后,一幢精美的酒楼呈现在大运河五福桥北堍边上,自己开设了酿酒作坊,酒楼一条龙服务,开张营业,门口挂上一面袁记酒坊旗帜,迎接五林四方来客。
1935年,外祖母生了我母亲,可是我妈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因酒店生意不错,卖了二亩田收取点粮食。虽然是很辛苦,全家人生活过得很幸福。
1937年冬,日本鬼子兵一路入侵来到了塘栖,在镇东面运河边上成立大本营总部,开着汽艇在运河上横冲直撞好狂野。日本飞机还在五林头对岸扔下炸弹,鬼子在五林头对岸南交汇处运河边上造炮台,急用材料,开汽艇来到了五福桥边上岸,几个日本鬼子兵来到了袁家酒楼,有一个汉奸对我外祖父说你们的房屋皇军要统统征用拆除,马上全部搬走,外祖父与汉奸理论,被鬼子兵用枪托暴打,把外祖父打倒在地,日本人嘴里哗啦啦乱叫,你们的不走,统统的死啦死啦滴,鬼子兵强行把外祖父全家人都赶出了门。然后用麻绳绑住房子的柱子,用汽艇开足马力拉倒了酒楼,运走了房屋的建材去对岸造炮搂据点,为了封锁控制水上交道要道。
日本鬼子推毁了外祖父新建的家园,外祖母租了一间房,给趟在床上的外祖父请医救治,经过多次看医生医治无较,年底外祖父还是走了,终年32岁。日本鬼子夺取了外祖父的年轻生命。
那年外婆才29岁,只能带着三儿一女坚强的生活下去。老大那年才11岁,老二9岁,老三6岁大,我妈只有2岁大,就永远失去了父爱。全家靠外祖母支撑着这个家,辛勤付出,做点小生意,实在是很辛苦的,为了孩子们付出的劳累也是值得。在宅基地上种点棉花,南瓜、青菜、芋头、山茹等蔬菜,收点租粮,维持生活最苦最累也要供孩子们上学,我千辛万苦地把儿女们抚养成人,那时候实在是不容易啊。
老大16岁开始在私人土砖瓦场做工学习烧土窑。解放后去了德清土砖瓦厂,后来成为德清县国营砖瓦厂的职工。后来做了上门女婿在城关镇恒星村小南门成家。
解放初老二去绍兴县地质队工作。后来被调到绍兴跃进公社政府工作,家原地址是西郭门外王家弄。八十年代时曾在鉴湖公社政府工作。
老三,解决初期也回到了老家诸几县东山吴村,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调到和济乡政府工作。土改时被政府分配到一间楼房,在影视城里面的大房子里面。后来居住在东山吴村。
解放后,土改时政府给外婆家分配了二间平房,在五林桥北堍下面的大房子河口。母女俩相依为命,在家里面开设了小店,经营烟酒糖果糕点。51年公私合营后,母女俩成为了商店职工。
56年,母亲经人介绍找了个附近农村的青年,退伍军人,忠厚老实,做了上门女婿。结婚后,临产时去了塘栖中医院,做了捡查,因为胎位不正难产医疗条件有限,急先转大医院,送到了杭州妇保医院分娩,医生建议尽快采用了剖腹产手术,我出生在五十年代的春天的杭城。
出医后,还欠下了医院好几百的手术医疗费。满月后,外婆让算名先生给我排了八字,还让先生取了个名。二岁那年,父母离异。大跃进的时候,母亲被调到了雷甸合作社招待所工作。
童年
从我懂事记忆起…家乡武林头,当地的人们都是称呼叫五林头、家门口旁边的古桥叫五林桥,称呼“五林高桥”。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的记忆里,五林头是个比较热闹的水乡,因为是路过的码头,运河上来往的船比较多。包括丝厂的工人,附近农村的人、路过的人,所以说,那个时候五林头这地方是一个很热闹的码头。
曾记得小时候杭州妇保医院的工作人员还来到我家收取了生我时欠的医疗费。还记得我五岁的那年,我在家店里柜子里面睡着了。后来外婆才发觉我不见了,慌张在外面寻找,不见我的踪影,还叫人在附近寻找,在大房子后边的池塘里打捞,怕我掉进池塘里了。后来才发现我熟睡在店内柜台里面呀,真是虚惊一场,还好有惊无险。
62年母亲再婚的时候,我曾还记得在南隔壁阿三茶店里办了几桌酒席。我当时口好喝,拿起了桌子上的茶壶喝了一口,辣得我仓得全吐了出来,哎呀妈原来是装的酒,让我铭记不忘。妈妈婚后,怀孕了几个月后肚子一点点大起来了,母亲就问我说,儿子妈妈肚子里有了个小宝宝,你想要个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呢?我一口回答对妈妈说我要个弟弟吧。62年时妈妈真的生了一个小弟弟,比我小了六岁。记得我8岁那年的时候,在家门口妈坐在椅子上,抱着我弟,我站在母亲右侧边母子三人第一次合影留念,可惜这张儿时的照片后来被遗失了,挺遗憾的,但是我还是记忆犹新,让我终生难忘。
运河之畔
五林村水乡人家,依河而居,枕水而眠。依桥看流水,三面环河。西侧河道入口是五福桥。五林桥西区整个水乡码头面积大约近4000平方米左右,有几十户人家,还有各种店铺、烟酒糖果店、茶店、理发店、缝纫店、皮匠铺、豆腐作坊。
五林头有一家裁缝店很有名,店主师傅叫芳正,工艺很好,附近的人们厂里的工人都喜欢来这里做服装,生意很好。裁缝店门前河口有一间草屋,开了个皮匠店铺,修修补补的小生意,店主叫金荣师傅是勾里乡西封洋人,记得他有一个孙子叫马林,经常来这里玩,比较熟悉了。裁缝店旁边还有一条弄堂。
五林桥西堍下有一间厕所,连接着南边的一幢大房子,河边上还有一间厕所。桥堍往西沿河三十多处南边有一个圆形的池塘,铅塘河路往北走到东塘南扬订村冷泉坝。池塘路口往南到五福桥大约有五十多米之间,路西侧面是外婆家的宅基地。走过大房子后门,经过路东侧面三间平房,再走过一间草棚房,就到了五福桥北堍下了。五林桥堍南侧边是大房子正门口朝东运河,大房子南边连接着十几间平房,沿河右转往西边朝南有三间平房,西隔壁还有三户人家是草棚房,是厂里的职工家属。
西侧旁是五福桥,整个五林水乡人家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我家住的这幢住宅原是解放前大户人家的大院,人们统称叫大房子。
大房子朝东河口有三间房,门前是一条廊坊三米之间宽度。大房子四周均筑高高的封火墙,里面住宅楼人家大多数是顺丰丝厂的职工家属,北隔壁是丝厂职工老王家,桥边上是一户黄泥滩村的人家居住,有一个小伙伴名叫高寿,还有一个是住在五福桥边的小伙伴叫八斤,是经常一起玩大的好朋友。
从中间一条弄堂进去大房子里面,有一个小院子,里面有三间楼房和二间厢房,楼下有二户人家,南边的人家是丝厂的职工家属,从中间楼下再进去还有一个大院子,后面还有三间楼房和厢房。下面北边一户人家也是厂里职工,女主人讲的是上海话。楼上中间住户也是厂里女职工苏州口音,男主人姓赵,在东塘乡搬运工会的工人。还有一户人家靠南边的楼上是马家埭队的人,叫阿宝聋哑人。从后门出去,有一个圆形的大池塘,从池塘边往南至五福桥大约有20多米的距离,路西侧的这一块土地,都是我外婆家解放前的宅基地。
这块宅基地是外婆一直在管理,放种了一块桑树地,其它的地上种点棉花、蔬菜、山茹、芋头、蕉藕等四季农作物。北边连着大池塘,西边连接着一个长形的池塘,西面是黄泥滩村的农田。
运河竹排绎站
五林头那时候有个水上毛竹停靠站。在五福桥西边一里多路外的塘河边上,停靠着一排排的竹排。运河上的毛竹排,是从德清城关(乾元)三里塘运河里的储存毛竹中转站,一路从水路往南运送到武林头。在五林桥北面,经常能看到竹排上站着两个竹排工人,用竹篙在水中撑着排,慢慢的通过五林桥洞,进入四叉交汇口转入五福桥以西的河道上停靠点。在北面岸上有几间平房,是工人的宿舍和仓库,河口有一间值班室,这里日夜有值班室人员看管,夜里用探照灯来回照射监控竹排的安全。
外婆
外婆是我小时候最亲的人,我记事起,我的童年时光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经常听到外婆讲的一口诸几话方语。虽然,我多听得懂,但是我不会说诸几话。外婆对我们的管教很严格的。外婆做生意工作忙里忙外,很辛苦的,在我心中外婆是一位很坚强的女性。容貌清秀,一头短发,勤劳、为人善良和气,忙里忙外的工作,家里开着一爿小店,附近的人、路过的人会进店里买点生活食品,还有的人,在店里喝点小酒。附近的人都称呼我外婆叫菊美姨娘,在农村还有了两家亲如姐妹的亲戚。我家南边连接着十几间平房,其中有三户人家是大同大队马家埭的村民。五林码头上,还有好多家店铺,有阿三茶店、塘栖人开的理发店、方正缝纫店、皮匠金荣铺、阿忠豆腐坊,后来隔壁开了猪肉铺等。
寒冷的冬天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房屋上挂满了一根根冰条,后面的池塘里结满了厚厚结实的一个冰河,就像是溜冰场,池塘里的电线杆让冰围住在中央,我们拿起石头扔在冰面上,没有一点痕迹,我们踩在冰上一动不动,胆子大了就走到池塘中央抱住电线杆子,能听到嗡嗡叫的声音。现在想起来也很可怕,那时候,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做了一个很危险的游戏,真是命大福大。
小学年代
1964年那年,我上学了,我背上了新书包,跟着隔壁的同学一起去上学,到学校要走一里多路程,每天走过五林高桥,桥长大约55米左右、高度在10米以上、宽在4米左右。走上高桥两边是石头护拦,边上有一条50公分宽的石板一直到桥顶,每个台阶高度大约在16公分左右、宽度大约在45公分左右、到桥顶上大约有50多个台阶,顶上两侧面都有一条25公分左右宽的石凳子,古桥保存会好无损,护栏基本上没有损伤。走下桥东端沿河转往东边是轮船码头,再往东面厂围墙边有一批桑树地,走过桑地中间右拐往北有条小路,进去10米东面南北前后有二排厂宿舍平房,南面那排有供销合作社商店。走过厂宿舍东侧边,有二条路去学校。另有一个小路往东经过坟头村,往北到马家埭村。走大路一直往北,走过五林庙桥后,走过五林庙两户人家后面北边,右转往东就是马家埭村,学校就在村东后面,是一幢老房子,学校东边有一个小河,面前是一排人家,边上有一座木桥,对岸的人家叫木桥头。
上学报到后,教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姓金,德清县新市镇人,老师说话上课讲解很和谐,对我们都很好,年级里我长得比较高,坐在最后面,学校给我们带上了红领巾。记得上第一课语文,读的书是日、月、山、火…因为我性格内向,而且经常缺课,不懂也不会问老师同学,学习成绩不佳,自己都不知道小学是这么上完的,感觉挺对不自己。
学校上体育课,在学校前面人家的晒谷场地上做各种体育活动,教练老师是一个当地的退伍军人,马老师,算是临时教的。学校只有二位老师,后来还有二位代课老师,一位是下放知青,丁老师城关人(乾元)。
运河上的帆船
千年运河,悠悠流淌,船舶是人类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在运河上,帆船借风行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运河上的亮点。
小时候的运河上,船在运河中划浆慢慢的前行,无风起浪,一艘艘的帆船扬着帆,在运河上航行,船夫借风驶舵,在河面上乘风破浪前行,驶入武林头交汇处,往东而去,是当时的一道水上亮点。
七月盛夏的江南,梅雨季暂行暂缓过去,随之而来的是高温闷热天,纤夫在岸上沿塘河拉着绳拖着船,一步步艰难而走往前而行,头顶日烈,满头大汗,可想而知,运河上微风吹佛,带来了阵阵清凉,那时候的船夫的艰辛岁月。
如今,运河中昔日船帆成片的盛景,都己随风而逝,历史的发展进步,见证了那千年古运河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轮船码头
有轮船的地方,是归来和漂泊的交汇,是回忆和憧憬的碰撞。尽管轮船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轮船码头也褪尽了昔日的光华。瞬间激起我心中的涟漪,勾起了早己沉入心底的点点记忆。
茫茫烟水里,乡思入眉端。谁说这不是我乡愁的一部分!
五林桥堍沿运河口是厂里的办公西洋楼,往东走石板路,运河边有棵扬柳树、一棵大榆树,树下边有一条石凳子,还有二棵大梧桐树,朝向南方去杭州的河道,边上有二间平房是码头售票处,乘轮船去塘栖买一张票一角钱,东侧就是轮船码头。每当丝厂星期六下班后,从塘栖周边的丁山湖等地的人,划着小船在码头周边停靠,等待女工们回家过星期天了。
我记得,外婆拿了一只大提蓝,到雷甸去进点货,外婆让我一起去,到了前面轮船码头买了票,等着德清航班停靠上了船,只是我第一次去雷甸,轮船慢慢的离开了码头,鸣笛声呜呜的响越,驶入五林桥洞往北远去,我坐在窗口登上,望着河面上的浪花,望着岸上的塘层、一片片的桑树地在眼前而过,一会儿时间到了养鱼场的枓篷,看到枓上的绍兴人双手握住转盘早也放下了竹闸,嘴里吹起几声哨子,等待轮码慢慢的驶出。
一路驶过十字港口,继续往北穿穿黄婆洋,好大的洋呀,轮船也开好一会时间才驶过,前面就到了白云桥,过桥一直往北开二里水路前方右侧是雷甸了,轮船拉响了两声汽笛,呜呜,左转过码头桥了,过了桥前左边就是轮船码头。上岸后工作人员来捡票,我们沿河过雷甸乡政府,走过码头桥堍下是一排店面房,有棉布店、百货店、百杂货、烟酒糖果店,朝东运河,前面是一条老街,有水果店、缸店、理发店、小吃饭店、招待所、卫生院、信用社、茶馆、豆腐店、粮管所等等。外婆带着我走了一圈,好热闹的街,后来,到了河边的供销社批发部,进了点糕点糖果回家。雷甸这个水乡,在那里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是母亲工作过的地方,后来也是我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第三个故乡。
水乡它几乎相伴我整个童年时光,轮船码头边上有两间小平房是售票处,来自四面八方的轮船大多数都要在武林头码头停靠。有五杭班客轮,苏杭班、无锡班、东塘班、德清班、洛舍班等航班船通过这里。
码头河面舟船的晃悠,以摇橹船为多,农家小船、小乌篷船、商船、运输船、客轮、一艘艘拖货轮船以及船来船往,汽笛呜声的交织声,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地方国营德清顺丰丝厂
运河边上的丝厂,是我们小时候,清晨前有时候睡眠中会被厂里的汽笛声惊醒,因为那时候工人起早上班,都是以厂里的蒸气锅炉拉响的汽笛声,人们称呼“拉回声”。早班以回声为准,工人们提前起床准备好,匆匆去厂里上班。玩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地方确实是很大,走进厂里面有半天时候好玩。
那年代的大门口设在五林桥东堍北侧面,走过五林桥下桥堍都是石板路一直到厂里,桥北侧边有二间小平房,开设一家小店,店主叫阿顺,是个残疾人,走路时手拿根拐丈,做生意确实不太方便。
从店左侧往北边是丝厂的正大门朝西运河口,门前河囗有几棵杨柳树,扬柳倒挂在水面上,树下面有一条石凳。都是石板路铺的台阶,河边停着厂里的轮船。大门上挂了一牌子(德清县地方国营顺丰丝厂)到了晚上进厂门要经过边上传达室进去,往南走右转处有一个小花园,中间有一口水井。花园南边是一幢上下两层的西洋楼,楼上是宿舍楼,朝南运河口,楼下是办公室、中务科、财务室,保卫科等。
小花园路往东南侧边是大食堂,连接是大会堂,花园路北侧东边是翻丝车间,洋翻车间,制茧车间,整理车间等。从食堂西门往北走有一条弄堂进去,经过一排缫丝车间,往北走再经过东西向的两幢缫丝车间,是池塘南路,西大门是锅炉房、用煤烧水蒸气后、上煤、倒煤渣上下河的主要通道,都从这大西门挑上岸,一直经过缫丝车间到中间的锅炉房,边上是几十米高的大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直宵云天。
西门北边是个翻沙车间,从中间池塘西路往北走,东边有个大池塘,西边是托儿所,旁边有一间厕所。从池塘北路往西经过两边宿舍房,到河边小门走出去,是一座河石台阶,厂里女工都在这里洗衣,洗尿布等,还有附近的村民摇船停在这里挑运厂粪。
池塘西路北面是医务室,连接西面宿舍房,最后北面一幢是后来造的三层宿舍楼,河口有小门下河,边上有一个厕所,围墙沿河经三层楼后一直往东。
池塘北路东北侧边是一排宿舍房,后面是围墙,池塘东路边上是浴室,往南面是锅炉房,池塘南路东北侧面是一幢两层丝茧仑库。
东面是一块晒长筋头场地,一根根的铁丝上排满了筋头,一只只大水缸里浸泡着满满的长拖筋头。
南面小门进去西侧面是大会堂,东侧面是老茧站房,进去是招待所,仓库房等。
丝厂陪伴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同学们会一起去厂里玩游戏。记忆中的我,有一次冬天,在大会堂台上面玩抓强盗赛,你逃我追,玩的满头大汗,很好玩,好开心。有一次我在台上逃跑时,一不小心,踩空掉下到了台下面,失去了知觉,后来是一位好心的托儿所阿姨背着我去了医务室。
炎热的夏天,去厂里纳凉是最好的去处,因为还可以免费喝饮料,拿着一个小杯子,去厂里面,一直走到缫丝车间外面,感觉到特别凉爽,为什么呢?
因为外面路上搭了一条长廊,两边的葡萄树随着藤蔓延长,细长而茂密的枝叶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道绿色的清凉世界通道棚。
车间外上空水龙头喷着水雾,就像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感受到了复天的爽意。车间中间门口,放着一个大水缸,装满了粉红色的饮料酸梅汤,用杯子打一杯
喝上一口,好解喝,酸酸甜甜的味道真不错,一下子凉快到心里,真好喝爽。
走进了缫丝车间里面,排风扇响声在不断的运作,缫丝机器温度很高,泡着蚕茧的水池冒着热气腾腾,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这朝湿闷热的环境里工作,整个车间都是一个“大蒸笼”。缫丝是个精细活,不能戴手套,而干瘪的蚕茧只有在碱性水中煮过,才会发胀生出丝头,女工们的手常年都浸泡在温热水里,再加上纤细的丝很容易将手指划破十指会溃烂的,所以每天都要擦药护理。缫丝女工很辛苦的,可是也代表了上世纪人吃苦耐劳的精v神。“春蚕到死丝方尽,造福人类功不可没”,它们体现了那年代女工们的辛苦与付出。
六十年代国庆节
那时候,国庆节是很隆重的,每当国庆节时候,顺丰丝厂西大门口提前几天开始准备了。大门两侧面都贴上了对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上面挂着庆祝国庆横幅。用松树刁叶做装饰,还配上了各颜色的电灯泡,
上面门顶上报满了五颜六色的红旗,中间最高处是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记得65年国庆节那天,厂里面组织了腰鼓队,在厂门口敲锣打鼓欢庆国庆,燃放了鞭炮,爆竹声声响起…在大会堂开庆祝大会,文艺演出等活动。
晚上时厂门口五颜六色的灯火通明,一片热烈祝贺国庆节的新。人们纷纷走上五林高桥,眺望远方杭州的烟花庆典礼的开始,有人惊叫一声快看,天空上升起了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仙女撒花,非常美观美极了。
那时候的春节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每当年关将近,吩望过新年,因为到了那时候,有新衣服新鞋穿了,能吃上一桌一年中最丰富的晚餐,有一道菜是不可少的,是塘栖当地的“刺毛肉圆”,那时候条件有限,碗下面都是粉丝,只有上面是肉圆,红烧肉、鸡肉、鱼、酱喂蛋等好吃的菜。吃过年夜饭后,最开心的是大人还会发红包给我们,里面有全新的几张一角钱纸币,拿到了压岁钱,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是我们儿时快乐的一天。
大年初一,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到轮船码头,乘轮船到塘栖古镇。到长桥东横头街上小摊位上,买一些鞭炮、火药枪、火药纸、东看看西逛逛,玩累了,钱也化完了,只能走路回家。伙伴们,一路上用洋火点着小鞭炮引线,抛向天空上火药叭叭叭的在运河塘上炸响,好快乐的时光,还记忆犹新。
文革时期
66年顺丰丝厂门迁移到了,大会堂东侧旁,轮船码头东侧边,朝南运河口,更名为德清红卫丝厂。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了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丝厂不例外,组织工人加入红卫兵运动,身穿绿军装,手臂上佩戴红卫兵袖章,开展破四旧,立四新等运动,开始抄家没收财产,关进牛棚,开批斗大会等运动,让资本家带高帽子游街示众。然后,一位原解放前丝厂老板,经不住批斗,在厂花园内投井自尽。听说是畏罪自杀,罪有应得。
我家也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记得我放学回到家,我家也让红卫兵抄了,门上被贴了封条。晚上我们只能住在别人家的草棚子里过了两夜。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我藏着卓子抽屉隔层里毛竹筒里的压岁私房钱,也让红卫兵抄走了。抄家的原因,听说是土改时划分的成分我外婆是小土田出租。所以说是剥削阶级的性质,所以是抄家的对象。
学校开始了停课闹革命,组织了红小兵学习参观,三忠于活动,读毛主席语录,向贪下中农学习,参加了大队部里的批斗大会,让地主分子在台上乘飞机认罪,革命群众纷纷上台,忆苦思甜,不忘阶级苦,在大会堂里让我们都吃了糠圆子等活动。
67年1月浙江的造反派正式分为两人大派,“省联总”和“红暴会”。全面夺权使派性斗争激化。各造反派组织为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争斗激烈、发生无数次的纠纷和冲突,以至酿成残酷武斗。
1967夏秋,谢富治、王力、江青等人乘机提出“彻底砸烂公、检、法”,“文攻武卫”等口号煽动武斗。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严重涉外事件。这几个月是“文化大革命”发动以来囯家动乱最剧烈,社会灾难最严重的阶段。
那时候运河上的轮船上站着一排造反派,全身武装,手握着枪、腰间挂着手榴弹,轮船头上面架着机枪来回驶过五林枪。还有獐山石矿的造反派有几十个人,头上带着藤帽安全帽、肩膀上扛着铁棒,经过我家门口过五林高桥望塘栖方向而去。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
学校组织让我们去塘栖参观富商劳家。
老师带队一路走过木桥头人家,来到运河塘路口马家桥机埠旁,右转沿塘路河边往东塘栖方向前行,到达半路凉亭,边上有一条小河,往北是大同半路桥小队。过河走过一座小石桥叫半路桥,为什么叫半路,因为是塘栖至武林头有五里路,走到了这里有一半路程。所以说,叫半路凉亭,或者说是半路桥,累了可以在亭子里休息一下,下雨了,可以在亭子里躲避一下雷阵雨。
走过半路桥一直到塘栖水北街,经过加工厂、造船厂、丝绸仓库、过顺德桥,桥下有条小河,往北是德清地段。过桥走过水北街缸坛店铺,门前河口边上放着各种缸坛,到达广济桥北堍边上有可俩爿小店,往北有一条石扳路,两侧边是居民老住宅房。桥东边是水北街有粮站、竹器厂、酿造厂、东摆渡口南对岸是市河。
塘栖古镇
走上知名的广济桥跨过80多个石阶到桥顶,站在桥上眺望朝南远处是超山,站在桥上眺望古镇的一砖一瓦全景,一座古老的民宅呈现给你眼下。走下南桥堍边,往沿河西横头,有一条长廊檐街,有茶店、浴室、商店一直到圆满河,往南到翠紫河。
圆满河口边上有一座桥,叫圆满桥、与对岸东侧边顺德桥对望。过桥往前面是塘栖轮船码头,西侧面是红旗丝厂。
广济桥堍往南是新马路街《广济路》,两边是店铺,南东侧是茶楼,对面有照相馆。右转往西走过去到影剧院,往西是运动场,往南走到水南庙、木鸭埭弄。
茶楼边左转往南走过一条廊檐人家,左转进大弄堂往东一直到中医院门口,南面是圣塘洋。医院南面往东有条河,叫西小河。
廊檐,系明代的建筑结构,造型简朴,线条舒展,上为过街搂,下为廊檐街,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长溜木制长椅,人称“美人靠”,沿河的商家大多数沿河边有石砌河埠,有大有小,有单向也有双向,但无论大小,每个河埠均凿有洞眼口,以便船家拴船。
广济桥堍边沿河往东,是闹市区,一条长长的过街廊檐,沿运河东侧过杂货店,药房、南货店、小吃店、酱油弄、百货店、过冲米坊弄,在店门前廊檐边上有各种摊位,经营冬种小百货玩具等货物,我们去塘栖玩,买的洋片、小扑克牌、玩具钢丝火药枪,都是从小摊位上买的货。
再走过绵布店、水沟弄口、过小吃店、经过北小河口过桥,走过饭店到市河街,有一条小河,叫市河,沿河右转进去有一座市河上最知名的桥,花园桥,桥上有桥棚,往南走有杂货店、理发店、百货店、皮匠弄。
走过花园桥,是一条长廊檐街,沿运河往东走过中间的汪家桥,到东面有座南北向石拱桥里仁桥。过桥是日辉桥,往东过新华丝厂,龙眼桥、往东面去是龙光桥。
花园桥往南沿市河走过各种店铺、牙科诊所、白家弄、劳家、郁家弄(郁家)、沈家弄(沈家)、太史第弄(卓家)长138米宽为1.2米的深宅大院、往南走是八字桥。走进劳家参观,老宅很深,楼下各种家具,楼上展示厅呈现各种金银财宝、瓷器陶瓷、丝绸珠宝等财富。听工作人员讲解了劳家在塘栖的产业…
解放初期,当时的富商有劳家、汪家、仲家、范家和姚家等。其中劳家最有名气,它在塘栖开的工厂、商店最多,有鼎昌布店、南德泰油厂、北德泰油厂、碧天楼茶店、人和木行、荣兴布店、祥泰丰布店、塘栖电厂等11家。当时人称“劳半镇”,镇上有一半是劳家的店,只见其资产的雄厚。让我们大开眼界,上了一堂历史课。
市河里还有木桥、吴家桥、玉龙桥出口是一条十字河道,东侧旁是八字桥,交叉口东西向是翠紫湖,往东通往龙光桥。往南通往丁山湖、超山,往西过圣塘洋至张泗洋、圆满河。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明清时富甲一方,蔚成大镇。
塘栖古镇的廊檐之多,在江南水乡不多,所以当地从古至今,有一句老话,叫做“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的廊檐头”。在古镇上游玩不用撑伞,塘栖是古时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确实是名不虚传。
运河边养鱼场
在五林水乡南对岸,是余杭县的养鱼场。走过五福桥南堍,沿路边里面有桑树地,沿路往南走运河边上有一条弯头河港,岸上面有一间草房,住着一户人家。沿路往南走右转,串过两侧的桑树地,有两个大池塘,前面的房子就是黄泥滩村坊。
桥南堍边沿塘河往西走到东塘、獐山(仁和)方向。
桥头东边是养鱼场,河边停靠着几艘大小的绍兴船。岸上有两排平房宿舍仓库,场地上放着一大堆毛竹,有要修补的鱼网,还有几条保养的小鱼船。养鱼场上大多数职工是绍兴人,头上带着毡帽子,用脚划着小船,双手握住浆舵让船前行。运河上经常能看到,绍兴人站立在船头,双手拿着网,用力撒出河里面,网口向下快速带入水中,并用与网缘相连的绳索缓收回来,使兒中并拉出水面。一网打尽,然后收网,一条条大白鱼在网上乱跳,放入船舱,收获满满而归。
五福桥往西到东塘之间和五林桥往北运河二里处都有养鱼场做了毛竹篷呌门,每个篷棚子里都有绍兴人看管把守,有轮船过来时就放下闸莲,让轮船通过后升起闸门,为了不让鱼群外逃。
梅雨季节
五林头雨季,梅雨天气雨水多,水位猛涨,五林桥洞口流水急,船只经过容易撞到桥或者船撞船,造成沉船溺水等交通事故。
因连续几天下雨后,从杭州方向下来的黑臭水,流入到武林头周围的水域。清晨,五林桥北面的水面上,水墨黑墨黑,鱼群缺氧闷的透不过气来,嘴巴朝河面上不停的张嘴闭嘴,呼吸十分困难。人们拿着鱼叉在河边来回叉鱼捕鱼,有的用网呌捞鱼。我也拿了一把小鱼叉,去塘滩边头叉小的子鱼,哪里的鱼多,离岸很近,我也能叉到几条小鱼。还有塘滩边的石头缝里都是有些老虾,用手也能抓到老虾,好开心的童年时光。
运河上的木鸭船
小时候,在门口经常能看到有几艘特别的小船,船的两侧边立着一种黑色羽毛带一些紫、蓝、嘴长又尖带着倒勾,眼睛绿色的鸭,当地人称呼叫“木鸭”又名鱼鹰,一种会捕鱼的水鸟。
在塘栖翠紫湖北木鸭埭一带的渔村,有几十条木鸭船,捕鱼为生。渔夫在木鸭下水捕鱼前,在木鸭脖子上系一根显稻草,留下一个指的宽度。这样木鸭能喝水,但不能吃鱼。
木鸭喜欢吃鱼,但是捕鱼时不能让它吃鱼的,如果肚子吃饱了,木鸭不愿意下水去叼鱼了。
每当木鸭船来到五林桥北边河里捕鱼,木鸭总是独立在船铅上,看如呆头呆脑,主人一声口令,木鸭“哑哑齐下”几乎同时下水,在一会儿猛扎子潜入水中,木鸭非常配合,一对配合默契的木鸭,能在水中看清各种鱼群,一只前面叼鱼尾,另一个前面拦截叼鱼眼,一会仰头浮出水面。主人嘴里叫着、哦、哦、哦的声音,有的木鸭嘴巴叼了鱼头钻出面,鱼尾在水上来回甩动,有的两三只木鸭齐心协力抬上一条大鱼。游到船边让主人扔进船舱,有的会乖乖的让主人来挤出来,因为鱼卡在脖子里也不舒服。在夏天的季节,是捕鱼的淡季,捕来的鱼不多,有时买点豆腐喂木鸭吃。
塘栖的河、湖、洋比较多,如翠紫湖、丁山湖、张泗洋、洪河洋、超山的黄家洋,雷甸的黄湖洋等,都是捕鱼的好水域。后来河里都养殖了鱼,木鸭没有了捕鱼的水域,退出了捕鱼的行业。岁月如梭,现在早也不见木鸭的踪影,只有回忆那段美好时光。
钓鱼记
记得在家门口,河里面游来游去的鲳条儿成群,特别多。第一次钓鱼,在后面的地上挖了些蚯蚓,用拍了些苍蝇做饵料,准备完毕,坐着小凳子上,把鱼钩上苍蝇,把浮子深浅调节好,然后,把鱼杆一挥抛入河中,眼睛钉住浮子不放,一会儿孚标往下去了,我随手一提一看没有钓到,但是,饵料没了,重新装上苍蝇,把饵抛在水里,需心的等,一会儿浮漂往下走了,我轻轻的一提,一条鲳鱼在水中上来了,拔出鱼钩,把鱼放在水桶里,嘴里喊着外婆我钓到一个鱼了,外婆说,好的,不错呀,你多钓几条,今天给你哾油炸鲳鱼。
后来,钓到了很多的鲳鱼,用蚯蚓做饵料,还钓到了小鲫鱼、小旁扁鱼,收获满满。钓鱼能考验人的需心,同时又让人得到快乐和自豪感,一举两得啊!
夏天的水乡
炎热的夏天清晨,起床后,走到门外河口,运河上吹来的一阵暖风,带着潮湿的凉意。东南方对岸,一道红霞连接在天地间,慢慢地,太阳露出了笑脸,太阳很红,像火一样,仿佛感觉到它很烤人。对岸的树上,传来了知了不停地叫,它似乎也觉得夏天的酷热,声声的叫着夏天。
连续的高温天气,门口河滩边的石头露出了水面,我拿着一把灰锹,在河滩上东挖一点,西挖一锹,挖到了子弹壳、铜钱、钱币等物。
每当中午时,轮船码头边传来了,呦呵声,杭州棒冰已到,杭州白糖棒冰,声音越来越近,来到家门口,我拿了一只碗,走到棒冰箱前,递上5分钱,买了一根白糖棒冰吃上一口,凉爽到心里,下午去厂里要一杯酸梅汤喝,好舒服。
大运河儿时的乐园
夏天的运河,河水清澈,水流平稳,适合游泳的水域。待到傍晚前,小伙伴们,都会在五林桥边开始跳水游泳,玩游戏打水仗,嬉嬉哈哈的玩闹,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欢笑。
刚开始学游泳时,记得是66年的夏季拿了个木桶,在河滩边上扒游一会儿,外婆就让我上岸了。后来慢慢的胆子大了点,自己能放手在浅水滩河边学游泳。记得有一次游泳,大了一点的人搞恶作剧,拖住我的脚往深水处拉去,让我吃了几口水,才拼命的往上划出水面,吓得我够呛。
从此以后,我开始练习闭上眼睛在水里憋着气。后来在发现,自己放松不动身体会往上浮起来了,站在桥铅上,往下扑通跳入水中,然后,游出水面,还能站立在桥洞旁水底下,举起双手露出面,还可以仰泳,头向上晒太阳。掌握了游泳的技巧,感觉游泳并不是很可怕,能侧面游泳或者是抬头蛙泳。
后来长大一点后,最喜欢的是去拖货轮拖住的一艘艘货船,在河中慢慢的飘一下,觉得刺激凉爽。在运河里洗澡游泳,是我儿时的乐趣水上乐园,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铭记在心里。
童年时光
那些年的童年,虽然日子清苦,但是有滋有味,不觉得孤独。童年时光也玩很多间单的游戏,比如:
春天可以用个小瓶子在墙缝里捉蜜蜂、在地上捉蝶蝶、蜻蜓、夏天去树上粘知了,游泳、打水仗。还可以叠纸飞机、用纸折成四角形的,每个角上写上东、南、西、北、还写上朋友、坏蛋、解放军、敌人等字样,用四手指套进纸洞里,一张一开弄几下,停下来就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挺好玩的,你们现在还会折吗?
每当学校星期天、放寒假署假时候,我们经常去厂里玩,抓麻雀,捣鸟蛋。去后面田园水沟里捕鱼、挖泥鳅:等。还有滚铁环、拍洋片、造房子、打弹弓、打陀螺、石头剪刀布、摔三角、抓强盗赛等有趣游戏活动。
记得有一次在大会堂台上和小伙伴们玩抓强盗赛游戏,你逃我追,让人抓到后,变成了我逃别人追我。后来有一次在台上我逃跑的时候,逃到了台边上,一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台上掉了下去,失去了智觉,当我醒来时候,发觉有位好心的阿姨,背着我到了医务室治疗,真的非常感谢那位阿姨,让我难忘那时候的一场危险的游戏。那些年的童年,虽然日子清苦,上学没有家人陪同,自己和同学去上校,但是我们有滋有味,不觉得孤独,习惯了就好了。
游超山记
待到清明时分,也是民间登山的习俗。超山是一座风光倚丽、古迹众多、传说迷人的平原小山,位于杭州市临平塘栖镇,距杭州29公里,主峰海拔265米,系天目山余脉。
学校为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记得那年是五年级的时候,于4月初,学校组织了小学高年级爬山踏青活动。
然后按照一个班级的序列,老师宣布了纪律,路上不准擅自离队、随意扔垃圾、乱採花朵、单独运动等注意事宜。
开始向超山进发,一路来到塘栖走过市河、八字桥串过廊檐前面转往东边汽车站。沿公路走过几个湾过半路凉亭、白岭水桥、走了一段山湾路,高大的山峰就在眼前,往南过桥到达超山汽车停靠站。
超山到了,从边上弯头沿山路往西走,两侧面老是桃树、梅花树、高大的樟树。到了超山北麓大明堂北门口,堂前,山地开阔,梅林如海,又有溪河贻荡;四周古树草木环绕。
老师去买了票,我们走进了大明堂区域,恰是藏在绿荫深处。里面游客如云,一路观赏古老的宋梅、遥望宋梅亭,身边的风景,西侧山坡筑有近代大师吴昌硕之墓,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的字句。南面有三阁楼,走进大里面经过两侧面的厢房,到浮香阁下,唐梅就在堂中庭院间。
走到了西边出南门是登山门户,我们开始踏上石阶登山,山脚至山巅,有石阶1200余级,一路沿途多弯,俗称“十八只香蕉弯”,每弯设有石登,可供人休息。
往上走过翠筠亭、疏影亭、云泉、到达半山间中圣殿、老师让我们一起坐下来吃点饮食,休息一下。
然后,继续努力往上前行,走过松风亭、虎岩而到达超峰,超峰周围还有石笋峰,高三、四丈,路边有卖小摊在卖茶水、茶叶蛋、甘蔗水果等食品,往上是上圣殿,又名纯一院。
在上圣殿南边山巅上凭台远眺,能看望到钱塘江,古有着“望海楼”之称。
上圣殿后侧面有条崎岖小道可红绕到殿后,北高峰山脊上筑有八仙亭,前人有诗云“山空何日仙人来、千古茫茫一翘八上”。登上北高峰极目远眺,则方圆十里尽收眼底,远处运河如带,烟雾朦胧中掩映着塘栖数万人家。
中间是水乡湿地,丁山湖洋、连接着一条条河道。下了北高峰穿过虎岩石洞,下一站是龙洞,往东走过两座小山峰,来到了半山坡,山坡上开满了映山红,好美的花朵。杜鹃花又名映山红,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下坡往前走有一棵大樟树,上坡间有个山洞,是传说中的龙洞。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龙由于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到了人间流放。此龙发现超山南面的一个山洞,见超山山清水秀,就再也不想去了,并安家在超山南面的一个山洞里,时间一长,便和附近的乡亲们相处的什么和睦。
有一年,超山一带遭受了百年末遇的大旱,水汪汪的稻田全被晒出大裂缝。乡亲们为了生活,每天起早贪黑,挑水灌溉、仍无济于事,在无奈之下,乡亲们想到了那条龙王,赶到了山洞口去请那条龙帮忙,向东海龙王求情,希望在超山下几场大雨。
原来,那条龙为了帮助百姓解决旱情,将山洞挖通了东海,将东海里的水引了过来。这一下激怒了东海龙王,当即赶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状。玉皇大怒,将龙关押在天牢里。
从此,超山一带再也见不到那条龙了。可乡亲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这条龙。为了纪念它,人们将那条龙住过的山洞叫做“龙洞”,将那个打通东海的洞叫做“云海洞”。
此地,山坪三面回抱,上下两洞、左上方为旱洞,下方为水洞,洞口正中一潭碧水,右侧石壁上镌刻有宋代群守三衢赵清献书“海云洞”三字。
我们走进洞口,就感觉到一股凉气,湿的,洞里岩石滴着水,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人们都不敢往前走,深不可测,有人说,里面有一条小溪一直道往丁山湖洋。
参观完龙洞,走下山坡,沿山脚边小路绕道往东北方向走到公路上,走过石矿到跌马桥站坐汽车回家了。
小学毕业后,我们离开了外婆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五林头。去了三里路外的农村,离塘栖亦有二里多远,上街多会去塘栖。
初中毕业后,落户在农村。但是也会去武林头外婆家玩,晚上有时候会去丝厂或者是去塘栖看看电影,最难忘的一部电影名叫马兰花。76年后,外婆来到了我家里和我们一起生活。78年时候,因农村建房需要木材,所以把五林头的房子拆除了。还把解放前的宅基地五福桥西侧面的河石也拆了运回农村建房。
79年春随着改革开放后,运河上的船队越来越多,城市为了加快建没的步伐,使獐山石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运河上的河道畅通,五福桥提前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拆除了。
五福桥的拆除,被切断的余杭獐山、东塘等地与武林头的交通要道。使五林水乡进入了衰退状态,大多数人家搬走了,自己拆迁房子的,只存几户人家,一批断砖墙壁,败落凄凉之地,失去了曾经的繁华景象。
80年代未恢复了顺丰丝厂厂名,从此,规摸效益大幅提升,设备工艺最先进,增加了新的厂房、自动化车间等,有职工1200人,盛为德清缫丝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是顺丰丝厂最辉煌的年代。
到了90年代初,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运河上的铁皮运输船队越来越繁忙,日夜穿越在五林桥洞,对桥墩子猛力撞击越来越大,造成了对古桥的严重性破外,迫使五林高桥随时随地有坍塌的危险!政府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古桥进行拆除。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古今皆是一般!五林桥饱含了几百年的风雨春秋,不著一丝痕迹,历史的痕迹仿佛在这里凝聚了,逝去的岁月将定格在记忆里,流逝的岁月,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此后,政府为了航道的畅通,经过了大规模的拓宽,整个五林水乡近4000平方米的土壤为了运河建设开道,都融入了千年的大运河中。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后,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国营企业随着体制改革。丝厂逐渐走向了衰落的时代。2000年底,武林头地方国营顺丰丝厂宣布破产重组。从此,顺丰丝厂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光荣历史使命的老厂,于这里己画上了一个句号。一个工厂的兴衰,演绎着一段曲折离奇的历史,记录下来,是一种纪念。曾经是人们想往的地方,是德清工业的骄傲!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那个年代承载着自己很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感受。深深烙印在每个武林头人的心里,那段纯真童年回忆仍然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童年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把握好每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珍惜。怀旧是让我们要更加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一段美好的记忆,一转眼变成了回忆。这就是我们永远都是回不去的童年时光……很多令人怀念的水乡年代,满满的童年回忆,记载我们那年代的历程。
晃晃悠悠,我们就老了。时光荏苒,一半怀念,一半沧桑。我们吃过五分钱的冰棍,点过煤油灯,穿过补丁裤,却唯美了整个童年时光。
那年那月,那时那刻,风很轻,云很淡,阳光限温暖。也许,记忆终将随着岁月的风霜而消散。那些在生命中,留下过烙印的故事,终将被遗忘。
写下此文,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个五林头(武林头)的地方,昔日盛景虽然己是远去的历史。年华一度,岁月如梭,当泛黄的记忆带着曾经的芬芳深埋在泥土里,所有的思念都将会随风而去,依旧让人思绪万千。也许你曾经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过,或许你曾经也走过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