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之光
每两年都要去香港开一次会,渐渐地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最深刻的印象都来自于第一次香港之旅。
在朋友圈留言,说下个月要去香港了,好几个朋友立刻私信我,让给他们孩子带一种万金油,量还挺大,每个人要带一包。去了才知道,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虎牌”万金油,8港币一瓶,我自己也买了一瓶,回来一用,真好使,立竿见影,香味温淳,难怪名声在外。
刚下榻酒店,导游就开始组织行前说明会,第一点提到的就是守时,香港司机不可能无休止地等旅客,如果约好时间是8:00,他们会在7:55到,然后8:00准时出发,一分钟也不多等。第一天会议,我有一个小伙伴行动慢了几分钟,错过了大巴,只得自付150港币打车去亚博馆。时间就是金钱,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晚上和同伴一起出来闲逛,约好去中心购物广场。我好奇心重,看书、看景、看美眉,和大部队走散了,手机没信号,这可咋弄,我只记得个酒店名字!思索半分钟,决定采取老办法——问路。各路大爷、阿姨、大哥,出乎意料地热情,他们耐心地听我描述,然后细心地指引,有几个路口是他们带我走的,送了快半公里还要反复交待一番。要知道,他们平时都是说粤语的,这和在大陆,我们用英语给外国人交流、指路是一个道理。心里暖暖的,被香港人的热情感染到了。
开会之余,肯定是要逛逛外景的,维多利亚港是必去之地。那天是晚上去的,印象极为深刻,在香江堤岸,远眺港湾,在干净如水的空气里,维多利亚港显得流光溢彩,大气磅礴,无数明灯闪烁在江面上。江面上船来船往,尽显盛世繁华。我拍了许多张夜景照片,回来放在电脑上显示,美得不可方物。
第二天晚上去了太平山,在那座并不高耸的山峰上俯瞰维多利亚港,又是另外一种风情,维多利亚港湾犹如一位多情的美少女,显得小鸟依人。对太平山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灯光,有一种特别的鬼魅感,似乎可以拉近你和所有景物的距离,而实际行走起来,仍是那么遥远。
白天走在街头,可以欣赏到各种繁体字招牌,仿佛一不小心就走进了香港影视剧。我尤其喜欢研究繁体字,总觉得繁体字承载了一种特别的意义。大概是感怀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吧,自秦始皇开始,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繁体字,怎么能不多几分敬仰?
在街头会看到一些好玩的繁体字信息贴,比如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个小广告:“搬屋,电话……”我觉得“搬屋”比内地的“搬家”更为准确,你要搬进去的房子可能只是个临时住所,不一定是家,说“搬家”明显欠妥当。
还有这样的信息贴,比如寻物启事,最后落款是:“蔡姑娘,电话……”姑娘一词,也是十分妥当的,叫起来浑然有种穿越的错觉,而且附带一种古典美,优雅大气。反观内地的用法,小姐,这个词现在很多人基本不敢用了。还有用女士,则显得过于板正,不亲切。香港的繁体字,保护和传承得很好,不得不点个赞。
在香港,随便一个街头小店,给孩子买一桶奶粉,就是正品。这在大陆是不敢想象的,大超市都能给你整出“三鹿”来,上哪儿说理去。不得不感叹,人家的诚信体系到底领先我们多少个身位!
明珠蒙尘
实话讲,去趟香港,比去一趟日韩麻烦得多,尤其对北方人来说,距离远暂且不论,就说办通行证这些繁琐的手续,就够人喝一壶的。而且如果你的通行证是“团签”,每次过关还得多花100块钱找旅行社组团,心里难免别扭儿……真正希望50年早些过去,去香港变得和去上海一样方便。
在香港吃饭,发现青菜很贵,某些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海鲜,这是特殊的供需结构导致的。在香港吃早餐是一件十分难受的事情,全英式烹饪法——高油高糖高热量,吃的时候肝都在颤,为自己的健康捏把汗。这也许就是殖民统治后遗症吧,的确不美丽。
另外,受海外一些不和谐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多香港年轻人对内地游客不友善,无形中加重了信任危机。我不止一次有这样的遭遇,去一家餐厅吃饭或者在一家商场购物,年轻服务生(多为男性),只要听你说普通话,耐心基本持续不到一分钟,就做了甩手掌柜,偶尔还要咕噜几句粤语,一脸的嫌弃。如果你一进门说的是英语,这些年轻人会马上热情洋溢,毕恭毕敬——他们会当你是日本人。这一点让我尤其痛心!
结果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香港游而选择日韩游,大陆人强大的消费能力,为日韩的GDP做出了杰出贡献,肥水流给了外人田!
当然了,无论何时,香港都是南中国的一颗耀眼明珠,相信随着时光的冲刷,明珠上覆盖的尘埃会越来越少,光芒会越来越耀眼。我爱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