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次处于艰难思考的状态时,都会产生一种乏力感,甚至有点迷茫,有点忐忑,有点徘徊,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着力点,总感觉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发生,最后结论:自己能力不足,思考是那些高智商人群的专利,自己努力思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实,并不是思考本身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是我们的思考模式不对,而且我们经常会掉进各种思维陷阱中去,让我们深陷泥潭,越陷越深,最后和正确的结果背道而驰。
下面列出其中几个比较普遍的思维陷阱,看我们平时究竟坑了自己多少次。
1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而且不停地验证自己的偏见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的信息去支持这个观点,并不停地验证它的正确性,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验证偏见其实是引发争论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很多科学家发现,用验证偏见的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也就是方便我们偷懒。这就是我们很难发现自身问题的原因。
解决方法:更多时间、更多分析和更多的自我批评。
2
将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迄今为止,我认识的所有来自于A地方的人都很狡诈多疑,今天要见面的人也是来自于A,所以这个人也很狡诈多疑。你看这个推论有多危险。
我们很容易把有限的个体的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一旦你认为这件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普遍原理,你就会形成对做事方法的路径依赖。
唯有知道做事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才能依据逻辑去思考现在的方式是好的,还是需要优化的。
解决方法:归纳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用到数据、概率、机会、比率。
3
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
行政小刘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了老李。
标签:小刘“乐于助人”“热心肠”
行政小刘今天帮老李把一大包重物从一楼搬到十楼办公室,老李是总经理。
标签:“马屁精”“不务正业”“投机者”
行政小刘今天帮老李把一大包重物从一楼搬到十楼办公室,老李是总经理,老李的腿骨折了,杵着拐杖上班。
标签就会趋于中性。
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具体情况。
在评估的时候考虑具体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距离思考陷阱就很近了:思考陷阱几乎总是发生在大脑偷懒的时候。
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思考和观察
4
受别人评价的影响
“女人天生就对数字不敏感”,一位女性看到这句话,可能会不认同,但是当她再次去做数字计算的时候,已经带了这种思想了,最后有可能在计算测试中发挥失常,取得的成绩低于应有的水平。
女性当然可以学好数学,可以很好很顺利地停车,但是,总有一些外在的评价不断地在细微处影响我们。
其实,当人们很在意这些评价的时候,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就会更差,如果在意的程度很高,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通常会用力过猛,变得不知所措。
解决方法:放松自己,不断练习
5
喜欢对人和事情做假设
早上,妻子给全家人做早餐,不小心鸡蛋煎糊了,她发现丈夫板着张脸,于是妻子就很生气,不就是个鸡蛋么,至于给她脸色么,于是在桌子上放置餐具的时候,声音就弄得很响,丈夫就皱了下眉,妻子一下子就爆发了,和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丈夫很生气地去上班了,路上遇见同事,跟同事抱怨:“不知道我老婆早上发什么神经跟我闹起来了,我昨晚腰疼了一夜,不想让她担心,忍着没告诉她,她还跟我吵架。”
妻子在家跟朋友电话抱怨:“我每天辛辛苦苦在家伺候一家老小,他不仅不跟我说一句好话,早上就煎糊了一个鸡蛋,就给我脸色看。”
大部分矛盾和冲突其实都起源于我们对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假设,然后通过天气、环境、事物甚至对方的行为举止等客观因素,来去验证假设,就像上面提到的思维陷阱,我们本来就擅长验证偏见,最后导致出现很多矛盾。
解决方法:经常沟通,多观察。
深度思考并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训练得到改善的,关键在于你觉得你的思维模式是否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