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阴影小孩;自卑;完美主义
收到这本书是在备考期间,可能是由于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近来我的心态一直不是很好,容易生怨、常常愤己,所幸的是我不会表现出来,这对我周围的人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有时候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顾影自怜”,这些情绪就像是天生存在的,莫名其妙。所以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想找到答案的。
我曾做过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老大叔和一个的小女孩,关于饼制作的研究问题,小女孩有着一个又一个的质疑,老大叔则固执地认为自己做的饼是最好的,二人的冲突难以避免。梦醒后我坐了许久,忽然发现这两个人的思想都是存在于我的、思考争辩过的话题——我强烈渴望着相信自己足够好,也常常自己鼓励自己,但事实却是永远在怀疑。没有真正相信过,这份自我信任的固执脆弱不堪。
一个人向外看到的是一个世界,向内也有着一个世界,我觉得心理学奇妙的地方在于不论是现实中的行为思想,还是梦境中潜意识的表达,都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从原因上发现问题,从心态上转变态度,有时候不是这个世界错了,而只是你自己站歪而已。
万象皆我念
我们的一生就像是在这个世界上飘荡,四处找寻着可以落脚依靠的地方,一种自在舒适、温暖的安全感,书中将这种理想情况下的地方称为“家”,它也是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可以说,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身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
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原始信任(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可以在未来这一路上给予你坚定的支持与保护,而这段时期不好的经历(影响你的对象可能是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同学、朋友、老师等,该书中主要以父母的影响为例)也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多又都是潜在的,也许你根本不记得或者你以为你已经放下了的经历,还在影响着长大后的你,体现在你的行为与思考模式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按照它介绍的练习方式去看自己,我忽然发现现在自己某些时候的行为选择与童年时的经历是何等相似。比如说小时候你被人揶揄嘲笑(哪怕只有一次),长大后对于他人(不分对象)的每句言语很可能都会分外敏感(我至今还记得两年前一个陌生人对我的议论),时常会臆想出你自己恐惧的东西,于是在你分明明白这其实并不算什么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逃避。这便是一种意识上的曲解,这样的曲解想法会影响到你个人的感受,伤心、快乐、愤怒、嫉妒、怨恨,包括一系列压抑、不舒服的感受等等。你的一切所见、所闻,被你的所想左右着,你感知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这些虚虚实实的事物与情感影响着你的生活,无法逃脱。
因为这个生活的主角,是你自己。
成人与小孩
我想过精神分裂的问题,以前上心理健康课的时候听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时常自言自语,很可能有精神分裂的潜在性。我常会对自己说话,在没人或者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心情好的话是一些即景的感叹、随着思考的语言,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一些安慰与鼓励的话,我觉得这挺好的(所以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看到书上将我们划分为内心成人、积极小孩、阴影小孩的时候,我是没有犹疑地相信我们的内心中确是有类似于不同个体的存在,或者说不同人格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有强有弱、有显性有隐形之分。这本书上对于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我们自我价值感中有脆弱问题的部分和健康强壮的部分。内心成人有着理性分析的能力,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则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秉持着不同的信念,像“我不够好”、“我很优秀”等等,而这些信念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自我形象,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却是不自知的。
别人就是一面空洞的镜子,我们从中看见的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不纠正自己的内心,扭曲的内心看见的永远是扭曲的自己和他人,最终将永远无法真切地去感知真实的世界。
比如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而这往往是因为他/她的自卑,因此常常会陷入阴影小孩的思维模式,他/她的核心信念在于自己不够优秀,他们相信,只有追求到完美才能让他们逃离那种被人嘲笑或是辜负他人的羞愧感,这种羞愧感让他们难以忍受,但这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完美永远是一个目标,不断地追求完美,不断地给自己施压与责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追求完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逃避的方式,假借于他人或他物来证明自我的价值与生存意义,于是你会不自觉地在意,敏感于他人的言行,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方式伤人累己。
此外,书中还有谈及关于攻击、回避、自恋、伪装、追求权力、追求控制欲、追求和谐、过分迎合等保护策略,这些策略联系着实际复杂的问题与你的阴影小孩,是他/她保护自己的一种选择,但这样的选择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精神的对话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心情会莫名地低落(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这样?),有时候直接影响到学习工作,因此需要进行自我调节,我喜欢找一间教室或者人少的地方,一个人带一张纸、一支笔,先是完全放下防备面对自己、释放当下压抑的情绪,在纸上写下,然后一点一点静下心来分析思考,接受现实并找出接下来实际有效的做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愤懑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只会让你自己难受而已,若只想着愤恨、不甘与自怨而不去想之后如何应对现实,这也是一种逃避,无用的逃避。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摆脱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你需要后退一步,才能观察自己。
读到价值策略的时候,发现核对现实这种方式就像是我平时进行自我调节时一样,一场精神上的对话,发泄的情绪是阴影小孩的想法,客观的分析是内心成人的强化,这种方法很好用,让内心成人去理智对待问题,安抚阴影小孩,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节省下烦心恼己的时间,做出有利于当下的、更有价值的选择。
如同治水需疏非堵,若要真正做到改变,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
你不正常接纳,它就会非正常爆发。
接受阴影小孩,理解他/她、关心他/她,去发现你的积极小孩,这点我是赞同的,所有问题都有一个因果,阴影小孩的存在是你的一部分,接受是改变的开始,是寻找归属与安全的必由之路。不过个人不是很喜欢书中过于肯定的言辞,这让我很难完全信服,也许正是因为我不是很自信,所以也很难给予出我真正的信任。当然,很多时候我是愿意相信的。
以深情寄世
没有人是完美的存在,这个世界也一样。每个人都拥有着一个世界,我们总是苛责自己,同时也在苛责自己的整个世界。没有二次元中的美好结局、英雄定律,现实之中永远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高山与深渊同在,温暖与寒冷共存,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逃避的话很可能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也会很可惜啊。
于这个世界,寄以深情与拥抱,你会发现属于你的美好。
就像那个一见如故的人,还等候在远方里,请你向前去。
也许是他,也许是她,也许,是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
喜欢书中对于自我肯定的看法——允许自己成为自己。
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如果暂时找不到你所喜欢的事,可以先去一一尝试,音乐、绘画、旅行、写作……这个世上有很多有趣的事,未曾尝试就选择放弃的话,待到年岁将尽,会不会后悔呢?有时候也要尝试着原谅自己,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你有没有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安全与归属的来源是你的内心,去相信吧:
你生而闪耀! ——岩斯·克罗森
你的生活,主角是你。
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附:记一件小事
昨天回家,我打算下午一点再走。舍友回到宿舍看到我还在,便说:“怎么还没走?不是说吃完午饭就走嘛?”
我笑了笑没说什么,想了想确实没有什么必要的理由,不过心里早已有个回答——
“因为早上你离开宿舍时和我说,‘中午再见呀’”~
也许敏感不完全是个坏事,记住的那些个不经意,有寒也有暖,只是不说而已。不说不代表不在意或是没有带来多大影响,而是借此拥有足够的沉默,让内心成人得以理智分析翻涌的情绪,那些所谓的失望与愤怒,很多时候只是阴影小孩模式下的曲解,当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时,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温暖,一直都在。
—“记得到家后发个消息给我们ლ(╹╹ლ)”
—“嗯嗯(´,,•ω•,,)”
为此幸温存,三尺冰寒亦无所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