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阅读了《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本书,书中介绍了掌控情绪的五个妙招:一、觉知情绪,舒缓压力;二、情绪会传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四、接纳情绪,克服障碍;五、管理情绪,解决问题。今天,继续阅读遇到挫折的常见应对方式。
研究者发现,在1991年,全球平均数量是3个;仅仅6年后,这个数量就成了32个。而现在,我们每天要遇到的大小挫折的数量恐怕多到难以想象。
尤其是我们在奋起反击后却发现于事无补,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助感会慢慢演变成绝望,最终形成“无助—绝望”的循环。
当内心面对挫折和痛苦时,如何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观能动性呢?这就涉及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幻想
、行为倒退、发泄。
无助让人悲观。既然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命运,那就干脆放弃行动,在大脑中给自己建一堵墙,隔开内心真正的渴望。
这些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在人们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或者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掩盖面临的窘迫处境,或者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
合理化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是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是为了冲淡自己得不到某种东西的渴望和挫败。
另外一种常见的合理化表现叫作甜柠檬心理。凡是自己的东西都是好的——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有的人在某方面利益受损了,就会安慰自己吃亏是福,破财消灾。
无论是中性的还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实质都是通过否定、掩盖、转移等方式来掩饰内心的挫败感,拒绝直面问题,从而逃避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快乐和悲伤就像硬币的两面,如果我们只盯着自己的问题和局限之处,任由消极心理防御机制占据我们的心,我们就会放弃行动,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性。
书中讲了一个13岁就失明的少年,与他的失眠抗争多年之后,欣然接受了他的不幸,突破了自身的局限性,加入摔跤队,挑战攀岩,登上高山之巅,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这个故事,科学家发现心理韧性强的人能从逆境中迅速恢复,把挫折变成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明天,我将继续分享关于培养心理韧性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