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谢首勇语文名师工作室体察式作文教学探索绵阳市第九中学 孙红梅
从2021年6月至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谢首勇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已走过三年,三年有许多精彩瞬间,最值得称道的应当是体察式作文教学的探索。
体察式作文教学初探
2021年6月,涪城区谢首勇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谢老师决定在工作室开展体察式作文教学探索活动。
为了让学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老舍)工作室的老师们真是各显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让学生眼观,耳闻,手摸,口尝,鼻嗅。多才多艺的谢首勇老师率先垂范,在课堂上为学生吹奏陶笛。让学生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中,才情迸发。于是,工作室的老师们纷纷将游戏、美食、音乐、带进课堂,尽心竭力营造体察氛围,精心创设体察情境。黄红英老师把烧饼带进课堂,让作文课有滋有味;谢丽诗老师把气球带进课堂,让孩子们重温童真童趣;周利波老师把音乐带进课堂,让作文课有声有情;黄丽老师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挑战中感悟人生。胡铃凤老师在“盲盒”中带领大家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王雅丹老师在“就是要夸你”中,让学生领会“夸”中的温情;谢旖老师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在“赠花”的举动中,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学生作文和课后反思看,学生非常享受这样新颖灵动的作文课。完全没有应试作文的假大空。
体察式作文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蒋孜瑶写道:“我第一次深刻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惊讶于文字和节奏的契合…”(周利波《<美妙的音乐之旅>教学反思》)
体察式作文文字鲜活:“土家饼放进嘴里一嚼,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吞下之后,嘴里还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有的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狼吞虎咽地吞下,有的吃完了还不忘吮吸手指,有人还不忘将包装里的饼渣也翻出来吃掉…”(黄红英《<舌尖上的作文课>教学反思》)
体察式作文描写传神:“随着音乐响起,一串清亮却空灵的声音将我们包围。只见老师的手指上下翻飞,高低起伏,像在跳一段优美的手指舞蹈……”(谢首勇《<我是谁>教学反思》)
这是他们的笔下的老师和同学:董月笔下的物理老师唐老师是这样的 :这位老师像穿了一身充气服,用他的话说 就是“我质量比较大。”冬天的早晨,天蒙蒙亮,就可以看见一坨黑色肉球在走廊上“滚动”。如果只看外表,他绝对是 令人胆怯的。首先,他那庞大的身躯就足以震慑到我们;其次,是他那凶神恶煞的眼睛,大发雷霆时从眼底流露出的愤怒,让人心惊肉跳。
陈俊宇笔下的数学老师曹老师是这样的: 一头油亮的黑发,睿智的眼里充满了坚定与自信,戴着一副无框的眼镜,刀削过的面庞满是沧桑,穿一件雪白的衬衫,很有一种领导视察工作的感觉。
曲靖笔下的同学付建林是这样的: 他,拥有一头乌黑的蘑菇型头发;他,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细线;他,还有两个小小的酒窝,大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不禁让人看得发呆。(孙红梅《<以外貌写性格>教学反思》)
因为写得太过于惟妙惟肖,在办公室分享时,常常让老师们啧啧称赞,开怀大笑。
苟琼洁老师发现:“平时班上几个写作困难户也写了六七百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令我刮目相看。”
王雅丹老师认为:作文课告别了老师枯燥的讲授,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瞬间被唤醒,还愁没真情佳作吗?
黄猛老师谈到“体察式作文教学”打开了写作教学的一扇大门,借着工作室相关课题研究的东风,希望我们能撰写出更多的体察式作文教学设计,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老师们在课后反思中一致认为:“体察式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了学生的体察能力,学生写作更加注重细节。”
学生还将体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比如,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洒盐纷纷”到“柳絮飘飞”,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欢呼雀跃。于是他们的笔下就有了一组组绚丽的风雪的画卷……
比如,一次月考,一个男同学因为晚上打游戏在考场上居然睡着了,那一次的新闻特写,许多同学用无比幽默的笔调给予了善意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从此以后居然不敢有人再在课堂上睡觉。
那一次郊游,那一场运动会, 还有那场突如其来的雨 ……
一次即兴体察作文:
那场突如其来的雨 6月24日那天下午,我正站在一楼走廊候课,已有好几个月不曾下雨,地里的玉米已经拧成绳,新栽的红苕已经干死,池塘已见底,一出门,像走进了大蒸笼,好像要冒火。
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一场大雨突如其来,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塑胶操场汇成了河流,地上射起无数个箭头,水花闪闪烁烁。操场上弥漫着水雾。风助雨势,楼前的桂花树东倒西歪。风声雨声电闪雷鸣,所有的声音都被风雨雷电声掩盖了。
17班教室里兴奋得像煮沸的开水,交头接耳的,捂耳朵的,伸长脖子张望的……各具情态。
我说:“既然没有办法讲课,那我们就写,如何?”
孩子们兴奋地拿出纸笔,开始记录这一场雨。
沙家豪写道:突然,天空暗下来,接着,便有无数雨滴从天上落下,击在地上,发出“滴,滴”的声响,这雨越下越大,似乎泄愤似的,连雨带雾,走道上缀着的盆栽小花和绿叶被大雨摧残着,狂风大作,闪电一道接一道地落下,震得窗户“砰砰”作响,接着,这雨透过窗户落在我的脸上,雨水凉凉的,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清凉。
魏姝伊写道:细雨绵绵,浸润了泥土,空气里夹着土的芳香。只听轰的一声,闷雷滚滚划破了墨色的天。大雨倾盆而下,像泼,像倒。豆大的雨珠砸下,密密麻麻,冲洗着大地。夏天的雨,热烈而奔放,它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般小家碧王的柔情,也没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般的凄清,只是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排山倒海。夏日的雨来的匆匆去也匆匆,如过客一般。
粟琦涵:晴天雨总是令人感到意外,耳边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雨来了。雨打在枝头,打在地面,墙面上,形成一层轻纱。我推开窗来,闻着空气中艾夹杂着的泥土味,顿感顺畅。雨下的很大、淡化了世间的色彩,冲走了尘地面的尘土,也洗掉了心中的琐事。一阵风吹来,昏沉的大脑瞬间清醒。
刘非儿:窗外那雨水还在窗台弥漫,猛烈的,不是一点点地,而是二十分地砸向地面,忽而伴随着狂风,吹得树叶稀稀疏疏,东倒西歪的。忽而又跳出一阵轰鸣般的雷声,像是恶魔降临前的预告,又如震摄这般无限宁静。它洗褪了嫩嫩绿的叶芽,它是夏至的洗礼。...... .....
真是文思泉涌,妙语如珠。
第二天清晨,雨住风停,鸟语婉转,雨后的空气凉爽而又清新。气温渐渐升高,燥热的感觉又回来了,那场雨好像不曾来过,但那场突如其来的雨,以及它带来的清凉却定格在孩子们的清新鲜活的文字里。
当我们埋怨学生搜肠刮肚笔下仍空洞无物时,当我们向学生大谈技法对方仍一脸茫然时,可否问一下孩子们有没有不得不写的冲动。
写作即生活,作文即做人。
(孙红梅)
为什么要倡导体察式作文?
体察并非什么新生事物,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出师表》、《陈情表》、大江东去,情动于中,发之于言。观之愈细,感之愈切,文字就愈能穿透心灵,情感就愈能得到升华。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日记,梨花开了黄了,菜花黄了,小猪胖了,一点欢乐,一段忧伤,我们便在对生命的体悟察中茁壮成长。
教师写的教育随笔,也是体察式作文,将对学生、对生活、对教育,的感悟诉诸笔端,促使教师去反省、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写是反思教学的一种途径,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前时时体察生活应属常识问题。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探索体察式作文,岂非多此一举?
为什么要倡导体察式作文?
当下,在教育越来越卷的今天,学生整日淹没在题海里,写不完的习题和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正在让学生变得厌学。学生因缺乏生活觉知,写出来的作文假大空, 缺乏真情实感,要么空洞无物, 缺乏细节!写作正在成为师生的痛点和难点。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不谈作文色变。
2023年3月,在绵阳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教研室一位老师谈到,有一个学生读了三年初中,仅仅训练了一篇作文,每一次考试都将这篇作文改头换面,由于熟能生巧的缘故,每一次作文都能得高分。当然这是一个十分极端的例子,但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将应试作为作文的唯一目的, 让写作和生活脱离,学生对生活的觉知就会逐渐变得迟钝,逐渐变得无话可写,无情可诉,作文内容越来越空泛,辞藻越来越华丽,看起来亮晶晶,实际上假惺惺。长期写这样的作文,无助于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是一种伤害。
几年前,谢首勇老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的培训活动。不同于很多国家级省级培训活动的满堂灌,周子房博士在写作教学中设计了活动体验,与会四五十岁的老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这堂体验课给谢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他丰富的灵感。2020年末寒假,谢老师沿着安昌江边,一边静静地行走,一边苦苦地思索。
后来他把周博士所设置的那个活动进行了细化,又精心的设置了整个教学程序,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上了一堂活动式写作课,效果出奇地好,深受学生的喜爱。
体察式作文教学探索
三年来,工作室的体察式作文教学活动经历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几个阶段。在绵阳市、涪城区、协作体、自己任教的班级,线上线下,逐步推进。
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察式作文的实践和探索中,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去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发现,一旦学生有写的冲动,作文教学的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
谢首勇老师常常带着他的体察式作文《我是谁》外出讲学,胡玲凤老师的《摸盲盒》多次在市上区上参加公开课展示,在绵阳电视台和线上分享谢旖老师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在线上,区上公开课上的展示课如周利波老师的《美妙的音乐之旅》黄猛老师的《最美是你》,王雅丹老师的《就是要夸你》,孙红梅老师将身边的老师,学生作为写作资源,在协作体作《以外貌写性格》的线上分析,涪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中上了人物观察作文《写“活”故事中的他》,工作室的成员在全国第八届教育行走“作文求真论坛”上分享了体察式作文教学课例和工作室公众号“语文长河”……
起初将部分课例发在工作室公众号“语文长河”上,后来又汇编成册。第一阶段,编撰涪江文苑师生文集。第二阶段:打磨教学设计,学生作文和教学反思单行本。第三阶段:打磨三合一综合卷。
工作室文学社成员孙红梅,王雅丹,黄红英,谢丽诗, 谢旖,王立双六人。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研修任务,还要负责体察式作文课例的整理编撰,炎炎夏日,她们枯坐在电脑前,收稿、审稿、配图、汇总、排版。字斟句酌,精心审稿,给出打磨意见,积极与作者沟通。在文字的美好之旅中前行,累并幸福着。
体察式作文三合一综合卷收录了工作室 22 名成员及导师作品。包括序言及后记3篇,体察式作文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各 21 篇,学生作文 63 篇。逾15万字。工作室导师兰兴华在序言中说:“这本作品中的学生习作,不一定是精品,但篇篇都是真品。”
何为体察式作文?
何为体察式作文?“体察式作文教学”即老师创设或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营造体察氛围,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中提取材料、体察感悟的作文教学。体察式作文教学把学生的作文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学生享受生命的快乐历程,从而泽润生命,在读写中成长。
在全体成员不断地实践摸索中,谢首勇老师提出了体察式作文的四个原则:即“活动性原则”“所设置的活动情景成为写作对象原则”,“所描绘的情景与心中的体察相结合原则”,“注重细节原则”,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上面“四个内核”的课堂才是我们所研究的体察式作文课堂。”
体察式作文课堂模式为边活动边写作,基本结构以“三”为中心,三次活动,三次写作,活动及写作分片段进行。内容包括观察对象、点位、感受,写作点位、方法、时长及修改形式、修改时间、关注点位等。但不必为模式所束缚,也可先开展活动,再进行写作;但体察式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完成整篇文章,三个片段需连缀成篇,所以还需引导学生学会过渡照应。同时,在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捕捉灵光乍现时,还要训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写作高于生活。
以周利波老师《美妙的音乐之旅》为例。诗歌导入后。
活动一、聆听音乐,发挥想象,措绘画面。(5分钟,100字)二位同学分享。
活动二、看歌词,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谈谈对歌词的理解。聆听有歌词的音乐,运用联想,对歌词的理解进行描写,写100字左右片断,时间5分钟。
活动三、邀请同学演唱,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教室的氛围写100字左右片段,时间五分钟。最后将三个片段加上过渡句连缀成篇,分享到班级微信群。附学生作文: 不一样的作文课
绵阳实验中学2021级26班 范晏希
人们常说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调动人的想象与思考。以前我不以为然,但在今天上了一节不一样的作文课后,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上课老师便让我们闭上眼睛,我心中很是惊讶,闭眼干什么?之前不是说上作文课吗?我满腹疑惑地闭上眼睛,心里仍在嘀咕。直到一串音乐缓缓流淌进耳朵,惊得我一个激灵,不过倒也没乱动,而是又静下心来,认真的品味音乐。伴随着旋律的波动,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闪现出飘缈的画面,其逼真动人,犹如身临其境。
那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四处是残破的建筑与凌乱的碎石,陈铺在地上,显得大地凹凸不平。方圆里尽是荒芜,小草折了腰,大树跪了地,就连那乌沉天空中的灰云也无力地压了下来。听着音乐低沉的前奏,我胸腔闷闷的,好似一块巨石压着我,让人喘不上气。突然,节奏陡然一变,变得激昂慷慨,我脑海中的画面也发生了变化。只见红色悠悠从西边探出身子,独属于黎明的橘黄色曙光洒满大地,星星点点,如梦如幻,就连冰冷的废墟也变得柔和,我心中长出一口气。完事轻松听着音乐节奏再次缓慢。这是临终的一曲将近,脑海中的最后的画面是一只灰白的鸟儿独立在大树狰狞的断裂处,无助的望着远方。
此时我的心中被复杂的情绪充斥着,从开始的压抑到中间的澎湃,再到最后的心酸无不使我久久无法平静,不知不觉一行清泪早已滑落脸颊。第二次听音乐有了歌词,看着字幕,我心中又滚起一番涌动。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是啊,想想那些缉毒警官们,为了抓住、铲除毒贩,甘愿伪装成“瘾君子”潜入敌方老巢。他们丢掉了自己原本安定的生活与亲友,冒着被迫沾染毒品的风险,日夜胆战心惊地与敌人周旋,冒着巨大危险向总部送去信息,也冒着横死异乡的可能奋战在黑暗地带。他们不为人知,可他们有一颗明亮炙热的心,他们也是英雄啊!
我心中很是感慨,思绪万千,可没等我继续发散,老师又抛出一个“炸弹”,有一位同学将要上台唱这首歌。目视着那位同学昂首阔步的走上讲台,他满眼写着自信与激动。随着伴奏开始,他也渐渐放开喉咙,越唱越投入,手不自觉地摆动起来,脚在地上不停踩着节拍,眼里竟也透露出崇敬与热情。连带着,似乎全班都被染上了这种情绪,调动着身体里每一个细胞无声的呐喊着。有些同学甚至不自觉跟着唱了起来,慢慢的独唱变成了合唱,每个同学都在通过歌唱诉说自己的感受。
至此,一节课也到了头。这节不一样的作文课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听音乐,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音乐,也让我真正领悟到了音乐的美。
(指导老师:周利波 )
如今,体察式作文教学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植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泛、察、作、磨’四步读写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由绵阳市师范学院张天明教授主导。
对体察式作文,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作如下评价:“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创设生动有趣的写作情景,引导孩子们通过现场的观察和体验,生发出真情实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这种体察式作文的教学方式很有意义,值得推荐。”
结 语
任何探索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体察式作文也并非作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但倘若能通过这本文抛砖引玉,给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以启发,让更多的老师正视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白做。
同时,我们认为体察和阅读是作文教学的两翼,只有两翼并举,才能在写作的路上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世界之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宇宙中微小而又平凡的一员,惟有不断地去探索,去抒发,去感悟。热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才能无限企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