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班一期《大学》课程
试论治国修身的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之道
作者 / 许业元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子民,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有着从未断层的价值信仰,这个价值信仰几千年来引领我们挑战成功一个又一个困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那么,这个价值观是什么呢?
就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往高处讲就是成为圣人,用赞美的言辞就是彦圣。那么什么是君子人格?什么是彦圣呢?先秦儒家经典《大学》讲得清楚明白。
《大学》给我规划了一个最美的人生成长蓝图。在中国儒家的观念里面,一个人格完美的人一定是依循《大学》八目来自我要求的。即: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显然,修身是儒家对一个人的核心要求。儒家的修身在《大学》里面有非常多的论述。
比如,一个修为好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端正的,意念一定是诚恳的,所以修身最基本的就是诚意正心。
一个人内心坦然,则身体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
因为心有所愤怒,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恐惧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爱好,便不能做到平正;有所忧患便不能做到平正。
一个人的心不专注,另想别的,就会睁着眼睛在看,却看不见东西;竖着耳朵在听,却听不到声音;张着口在吃却吃不到滋味。
那么,治国为什么必须要讲究修身呢?
因为,一个修为好的人能够管理好一个家庭,一个人在家庭里面能做到孝顺父母,也就能够侍奉国君;能尊敬兄长,也就能够尊敬长上;能慈爱幼小,也就能够爱民而教化民众。
国君一家人能够行仁,全国的人也就会跟着行仁。国君一家人能够礼让,全国的人也就跟着讲求礼让。
国君贪婪暴戾,身边必然小人聚集,全国的人也就会跟着起来作乱。
比如,尧舜以仁政领导天下,而老百姓也跟着行仁。桀纣以暴政领导天下,而老百姓也就跟着行暴。
而一个能够管理好家庭的人一定能够管理好以国家。
国君能敬老,国人也就自然行孝;国君能够尊长,国人自然也就行悌;国君能体恤孤儿,国人自然也就不背弃幼小。
所以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即絜矩之道。
正如《诗经》所说:“国君的行为没有差错,便可以匡正四方的国家。”
他为父,为子,为兄,为弟都足以被人所效法,然后人民才会效法他。
而一个能够管理好国家的君王,一定能够治理好天下。
所以,君子必先谨慎修德。因为有品德才会得到人民拥护,有人民才有土地,有土地才有财货,有财货才会有用度。
品德是根本的,财货是末节的。轻视品德的修养而重视财货的收敛,那无异与民争财,而施以劫夺的教化了。
因此,中国人常常会讲:财散民集,财聚民散。
能够修为自己,管理好家庭,带领民众管理好国家,使得天下和谐大治的人便是《大学》里面所讲的人的最完美状态,即彦圣。
所以,修身是本,即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是本,以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带领百姓过上和谐美好的生活是本。
除此之外的会给我们增加欲望的名利财物等等身外之物都是末,所以《大学》一再告诫我们,要成为一个君子,要成仁成圣,都是从社会大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所以,儒家倡导君王一定要以百姓利益为重,以个人得失为轻。以完善自我修养为重,以贪图享乐为轻。
正是这样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使得我们中华能够生生不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繁荣昌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