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案例很常见:
车车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有点害羞退缩。遇到新的环境会很拘谨,也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更不要提主动表现自己。
车车家的小区草坪上时常有小朋友在踢足球。车车每次路过都会在旁边停下来,眼睛跟着飞来滚去的球滴溜溜地转。看得出来,车车是想加入的,但他不敢冒险上前,总是看一会儿就默默走开。
这样过了一个多星期,直到这天,那只滚来滚去的足球窜到了车车的脚边,车车犹豫了一下,小心将球踢了回去。小朋友在远处挥手喊:“谢谢!”车车也突然有了一点勇气,走到了草坪上,慢慢跟在几个小朋友后面跑来跑去,虽然一次没碰到球,但是车车还是很开心的。
妈妈一直在旁边欣喜地注视着车车。等他跑了几圈下来,妈妈忍不住为车车喝彩并鼓励他:“车车,你做得非常好,你刚才的表现真是自信勇敢极了。真是太棒了!”
车车听了,只是有点难为情的看着妈妈,脸上的笑容也是淡淡的。可最让车车妈妈奇怪的是,接下来的一整个星期,车车每次路过那个草坪,都低着头快步走过,连看也不看了。
是妈妈的话有什么问题吗?非常大的可能是。
妈妈虽然肯定了孩子的表现,但仔细去感觉一下妈妈的话就会发现,她的反应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自豪和欣喜。而没有注意到,孩子踢的那一脚,跑的那几圈其实是拿出了十足勇气的(他在旁边羡慕又犹豫了一个多星期了),在孩子的心里,他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大家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被嘲笑,被拒绝等等)。
他的那点自信,就像过了一冬枯枝上爆出的一点细芽,幼嫩而脆弱。而非底气十足的勇敢。妈妈没有能把孩子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这时候对孩子的大力肯定就会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对孩子是起不到鼓励作用的,更没有办法给到孩子再鼓起勇气试一次的信心。
“我明天站在旁边如果还是不敢加入,那样就不是自信勇敢了,我还是假装没什么兴趣好了。”孩子是这么想的。
表现出“自信、主动、勇敢”,对于一个谨慎羞涩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自我保护,为了觉得安全,孩子会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呆在原地。
那么,我们该怎么鼓励,才能保护和巩固孩子刚刚表现出来的自信?
就这个案例而言,妈妈需要对“孩子久久地观望和忐忑,但最终迈出第一步”做出适当评价。
妈妈可以这样说:“车车,妈妈看到你很想加入小朋友踢球,在旁边犹豫了很久,你还是鼓足勇气加入了(描述过程),你做到了!(客观的肯定)这是你的第一次,我看到你可能有点担心有点放不开(描述感受),也看到,即使这样你也主动坚持参与了(描述事实),你做得很好!(适当的肯定)”
如果妈妈这样鼓励,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对自己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有着清晰的意识,同时释怀自己那点“不够优秀”的自我挣扎。
当我们的鼓励与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外在经历一致,孩子在向外探索时的胆怯才有安放处,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后,孩子自然会自愿向前,也会更容易在自我和外面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
养育tips:鼓励要与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外在经历一致,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孩子本身。而不是“勇敢”“优秀”“聪明”等等的榜样人设。“人设”式鼓励会让孩子担心人设崩塌而宁愿呆在原地,但真实不会。
鼓励最常用的有效模式之一:客观描述过程+描述孩子感受+适当的肯定(或者你自己的感受) 上文中就是例子
写在后面重要的废话:真实一致的鼓励会让孩子充满活力,拥有更好的自我理解能力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
但我想澄清的是,家长不必要求自己对孩子时时刻刻保持这种高度洞察、反思和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实际上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当然我们自己也会很累。亲子沟通的方式应该和其他任何二人关系一样,保持周期性的连续和暂停(联结—独处—再联结)。我们要对孩子的联结需求保持敏感,同时也要对孩子的独处需求敏感。
个人公众号:养娃及娃的心理
个人微信号:zyy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