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雄强势自然
——张迁碑的临写
一、《张迁碑》简介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比《曹全碑》晚一年((公元185年)。《张迁碑》高209厘米,宽107厘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相互勾连,屈曲填满,形如缪篆。
碑额
《张迁碑》最早著录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明初出土时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铭文尚完好可读。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东里润色”四字尚完好,仅残缺五字。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毁于火,常熟翁氏就原碑重新剔刻,但神气全非,幸碑阴文尚完好如旧。解放后,在东平县府院内建亭,将碑置于亭内。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外置玻璃罩保护。1983年9月移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后一直陈列收藏于此。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为最早版本。清初拓首行"焕"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
二、《张迁碑》书法艺术特征
《张迁碑》运笔以方笔为主,用笔逆锋坚实,万毫齐力,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
现代碑帖鉴定家蒋文光说:“《张迁碑》是汉碑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件作品。书法浑厚方折,朴茂端严为汉碑中方整类的主要代表。书法用笔以方为主,兼用圆笔。笔画端正,结体取势平直,饱满严密,笔致朴质古拙遒劲灵动,多有变化。同时,用笔与结体是相互为用的,不同书体,其用笔亦有所侧重。笔致变化多端,往往在均衡的横直线条和方折之中掺以一笔极其熟练而有力的弧线。看去既笔笔挺劲,气势雄浑,却又在拙朴中见秀美,在端重中显生动。全碑字字生动,变化生新,朴实自然,从而达到全局皆活的奇妙效果。”
历代书家、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价颇高:
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三、《张迁碑》临写要点
(一)端庄朴茂,方圆兼备
横平竖直,转折方直挺劲,端庄沉稳。如“国”字、“荒”字,荒字中间的“亡”部横向拉长,末笔紧缩,第一撇画变竖,整个字形控制在方形之内,形成方正端庄的态势。
万毫齐力,沉着饱满。粗重浑厚,有万钧不屈之力,如“言”、“善”等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画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张迁碑》是方圆兼备,其圆笔处圆劲厚实,笔力畅达,与其方笔的方直劲挺,互为补充,相映成趣,增强艺术感染力。其圆笔的特征常为人所忽略。如“君”转角处外方内圆,朴茂浑厚而不呆板。特别是左下的撇角圆转劲健,与上部方整沉雄映照,虚实相生,别有意趣。其他字如“夫”,“人”,“苑”等,都有圆笔的辅助,蕴藉丰厚,更耐品味。
(二)因字赋形,朴拙浑厚
《张迁碑》常根据不同的字的结构特征,因字赋形,或收或放,顺其自然,险中求正,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动中求稳,稳中求变,朴实憨厚,古拙率真,意趣横生。如“旧”字、“性”字、“小”“览”字等,字形收放有度,古拙厚重的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挪让呼应,顾盼生姿
笔画或长或短,偏旁或大或小,左右挪让,笔画参差,妙趣横生;空间布白,或高或低,或虚或实,平正险绝,错落有致。巧中有拙,拙中寓巧,生动奇崛,顾盼生姿。如“唯”字左高右低,“外”字右高左低,“温”字、“焕”字挪让穿插,浑然天成。
(四)重心多变,憨态可掬
一是中宫紧缩,气居于中。如“垂”字、“命”字等;二是重心向下,上松下紧。这类字因违背字的结构规律而显得稚拙可爱,像头大身小的儿童,又如一个半蹲不立的人,伸展不开手脚,如“幕”字、“帝”字等。三是重心上移,上紧下松。这类字写得灵巧,舒展空灵,如“月”字、“周”字。结体通过重心的变化,使得字形稚拙可爱,憨态可掬。
临写:
原碑与临写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