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中,樊胜美式的择偶观相当明确现实:有车有房,非精英优质免谈。
而第二季的王柏川,在车房的鞭策中一路奔波,虽然每次出场几乎都要承担樊胜美的情绪压榨,结局依然没能欢乐。
说到樊胜美的性格和遭遇的感情,总绕不过家里极度重男轻女的教养方式。
作为在家里过度付出想要得到父母认可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姐姐,蔓延到人际和情感生活中的个人需要就很明显:我要获得认同获得认同获得认同。
而钱是获得认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妈妈和家族需要。
和朋友交往的日常基本是这样的:
朋友有事,首当其冲陪伴和帮忙,仗义是必须的;
如果听到有人对我有负面评价,那么我将是崩溃的;
别人的眼光是我行为的最高标准,别人的恭维是我人生的最高奖赏;
背后却是对个人界限的忽略。就像在家族中为每个人忙碌一样,背后是想要获得认可的急迫。在妈妈眼中的存在感始终偏差,一直以过度付出变相索爱,当真正的爱人来到,会不知所措,下意识用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要求爱人。
焦虑可悲,心里并不光鲜的感受只能一个人来尝。
和恋人的交往日常基本是:听我的听我的,赚钱买房赚钱买房。
因为在妈妈关于“金钱重要”的教导下成长起来。就像柏拉图讲过的“洞穴”隐喻:说一群人被围困在幽暗的洞穴中,以为墙上反射的倒影就是整个世界。直到一个人走出去看到真正的世界的样子。回来告诉洞穴的人他感受到的真实的光的样子。人们并不相信,有的人暂时相信,出去一圈又回到洞内。
因为原生家庭的牵绊,而无法感受到外界真实的光亮,就像洞穴内的人一样。
妈妈及家人对樊胜美的控制,让她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安全感,同样,也在逃避着面对真实自我成长的阵痛。
改变让人阵痛。而把自己的一生,思想喜怒,价值荣誉都投注在家族中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快乐而只有更加匮乏。而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更是如此。
✓永远低价值感的存在;
✓从没被看见的女性特质;
✓边界被严重侵犯…….
以上的任意一条都会导致个人感情生活支离破碎,别说这三条通通全中。
所以和王柏川的互动出现问题就不难解释。
长期被家庭忽略和压榨,在心底对男性存有深深的愤怒。如果自己能看见,自己都会害怕。所以,藏起来,自欺欺人的谁都看不见。
看不见就没有了么?
心底的愤怒还是会被戴上面具,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认清“对家庭死忠”的情感模式,才能走出自缚的牢笼
什么叫对家庭死忠?
某种程度上,就像柏拉图的洞穴,安于只见墙上的倒影为真理。
每个小孩都是在父母的种种要求下成长起来,当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产生冲突,如果我们坚定站在自我需求这一边,一般会产生两种想法:
✓我是一个坏小孩;
✓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家人不开心是我造成的。
家人不快乐,就没有足够的爱给我了。
随着而来产生赎罪心理:牺牲自己。
这种被要求—罪恶感—牺牲自己会最大程度的携刻在我们长大成人的生活中。
而一个人小时候被迫做这种“牺牲者”越多,越难以认清自己为自己而活和真正快乐。
长大的可能是认清并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洞穴以外的世界之所以是真实和值得走出的,因为那里有我们为之热血的梦想和实现自己的动力。就像我们看到《楚门的世界》,都为他最终看到真实活出自己而庆幸。
生活中的“樊胜美们”,想要获得真心长久的伴侣,必先要知道怎样和自己相爱。
超出自我界限的牺牲很容易让生活虚伪:会委屈愤怒,不自觉想要“报复”对方,对任何的关系并没有好处。
判断是否在自我牺牲的一个简单方法:
当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那你就是因为罪恶感而在做牺牲。
这份罪恶感来源于哪里?是否是小时候经常做出牺牲的翻版?
想要得到对方的认可?还是想让对方因此而快乐?
如果能认清这份“罪恶感”,才能对自己负责,真心诚意“付出”,不会觉得心力交瘁,没有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越来越和真正自己的内心亲近,将是一种完全不听的体验。
愿你在认清自己以后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