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后,生活和工作的忙碌如影随形,每年回娘家的次数少之又少。尽管日常的电话与视频通话频繁,却始终难以替代围炉夜话的那份温情。每当踏进娘家门槛,我便与母亲促膝长谈,直至她轻鼾微起,我才依依不舍地结束对话。
白日里,母亲鲜有空闲伴我闲聊。正如歌中所唱,“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实践起来实属不易。一方面,父母疼爱我已成自然,不愿让我沾手家务;另一方面,我要时刻照顾年幼的子女,避免意外发生。于是,操持家务的重担依旧落在双亲肩上,若是遇上农忙季节,他们还需往返田间劳作。
夜深人静,一番洗漱,待孩子沉入梦乡,这才开启我和母亲的专属对话时光。母亲总是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乡间的最新动态:哪家的子女金榜题名,哪家喜结连理,哪家的长辈驾鹤西去……这些看似平凡的邻里琐事,曾让我觉得不过是村口闲谈的素材。而今,我却愿意耐心聆听,真诚发问,因为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母亲的生命大半都浸润在这个小村庄里,这里不仅仅是她的居住地,更是她生活的全部宇宙。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无非是这些生活琐碎,与城市居民在屏幕前浏览明星八卦、热议时事新闻并无二致。
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时而是故事的边缘人,时而成为焦点。如此看来,无论是偏居乡村一隅,还是身处繁华都市,生活的本质或许并无太大差别。聊天的意义,在于分享那一刻的心情,即便言谈过后随风而逝,最珍贵的是与母亲心灵的沟通。她谈村里故事,我述说生活趣闻和孩子的成长点滴,话题绵延至深夜,直至母亲的轻微鼾声与我的困倦眼神相遇。
儿时,不论我们的疑问多么天真,母亲总是一丝不苟地解答;不论我们的言语多么幼稚、多么平淡,她总以无尽的耐心倾听与回应。如今,身为母亲的我,更加体悟到这份伟大的重量。每一次归家,都不免察觉母亲的鬓角又添了几缕银丝。即便有些“新闻”她已反复提及,只要她愿意说,我便愿意听,仿佛每一次都是初次聆听。这看似闲谈的时光,实则编织着母女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我多么希望,这样的对话能够延续一生,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