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讨论整容,同学认为大多数人的长相都达到了普通水平,整容是一种过头的想法。我主张只要能保证安全,整容就不该被质疑,和化妆、健身一样,追求外在美无可厚非。最后我们各持己见,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讨论的过程还是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美丑之别会消失吗?
我认为在谈论外貌是否涉嫌物化女性前,可以先讨论什么是人性。只要人类还没进化到视觉感官(眼睛)消失,那么关于外表的感知就不会消失,变化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审美偏好。公元前三万年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雕像完全不符合今天的审美,坎普风鼻祖路易十四的白丝袜和高跟鞋也不被今天的男性接受,但这不正说明了人类对外在美的永恒追求吗?美丑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不代表不存在美丑的差别。以及随着男女平权的发展,关于男性的外貌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其实一直存在),所以与其说物化女性,不如说是尊重人性。
变美:为自己还是他人?
既然有了美丑的眼光,人类就不可能不关注自己的身体,进而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审美的实践对象,只要一切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像的介质还存在(水面、镜子、相机等)。整容只是提供了美饰身体的又一种形态的技术,和化妆、健身没有本质差别。人同时也是社会性动物,很难说男同志们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健康或病态实际上也有关审美),而不为那宛若刀劈斧凿般的形体美,实际上我想后者是主要目的,不然像古代明堂图里腰腹浑圆、微微下坠的人体形象才代表华夏民族的健康观念。至于分辨追求形体美是为了社会认同还是取悦自我则存在难度,自主意识觉醒的年轻人可能会坚持变美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但很难说这个“更好”的标准不受社会的影响。无论给谁看,它总是和观看相关的,没有否认美丑的差异。
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下
我们的传统是压制人的外在美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大大方方谈论古代四大美女和当代大花小花,是因为她们离现实很远。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美人,总要承受一些莫须有的流言蜚语。过惯了艰苦的日子,追求外在美会有种奢侈感、罪恶感,觉得内在美才是朴素的、高尚的。然而用以补足外在美欠缺的往往不是内在美,而是权力、金钱、地位等等其他外在因素。
反倒是外在美从不否认内在美,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充分肯定心灵美的重要性,但人作为一种视觉动物,也无法放弃对外在美的感知。当二者只能具备其一时,我们认为内在美是首要的,可是当我们有了穿衣、化妆、健身、整容这些手段时,为什么非要放弃对改善外在的努力呢?
不要抱怨现在的社会看脸,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看脸。整容总是给了人多一些可能,使美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同时社会对德才兼备的认可也没有改变,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必要通过整容。总之,整容是技术手段成熟、社会财富增加、生活品质提高以后的一个选项,不是什么离经叛道之事,选择权应留给个人。
整容业发展的方向
一是更安全的技术,意味着更轻微的、可接受的后遗症;二是更丰富的选择,摒弃模板脸,整完了各有各的好看。
安全性方面,目前一些与改变容貌相关的手术已经把风险降到极低了,比如割双眼皮。当然有人会出来争辩说亚裔割双眼皮是为了迎合西方审美,但把民族命运和两道褶皱绑在一起的想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决定权在各人手里。将来世界中心转移到东方时,保不齐就会发明双眼皮缝合术啥的。希望以后隆鼻子、磨骨头、垫下巴,都像炮制双眼皮一样简单。
目前整容业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把人都整成了一个样子。但是解决的途径不是放弃整容,而是通过从业者、客户和全社会的努力,提高审美水平。就像人类已经习惯了穿衣服,就很难再回到裸奔的时代。其实在大多数有人烟的地方,每年或多或少总会有那么一些时间,不冷、不热、不暴晒,不穿衣服刚刚好。人类不仅不充分利用这些天时充分享受天人合一,反而发展出了更多元的服饰文化,整容业要做的也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女同胞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男士,要发现他内在的优点,是需要相当耐心的。这个时代耐心有多金贵,我想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