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煜老师在他的文章里说过只有学相同才能思相近,思相近才能言相合,言相合才算是有效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沟通的前提是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完全不知所云。
无效沟通,网络名词,指双方无共同事实认知,无共同理论共识,无共同价值观念下进行的沟通。双方前后并没有达成任何一致,也不试图相互理解,只是徒具沟通的形式而已。
随着社会圈层的撕裂,无效沟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B站上听北大的《实验心理学》时老师讲说我不希望我的课堂上听到什么学霸学渣这样的词,成绩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当时听到这里的时候深为感动,第一老师说有的人只想考60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应该以分数来评判一个人,其次是当下节课时老师来道歉了说我以为的学霸学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课后和同学沟通后发现他们现在只是一个标签没有褒贬的含义,所以你们要用可以继续用。这就是不同圈层对不同词语没有达成共识。
无效沟通在于我们以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加以论证和说明,看逻辑是否成立;而现在网络上要么黑,要么白,而且得先接受我的观点,否则就没有后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茧房,不在一个房间里,没有共同的事实认知,也没有共同的理论共识,更不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沟通,无非是浪费双方的时间而已。更严重的会造成更大的撕裂。
所以和菜头老师给无效沟通定义为三无产品:无共同事实认知,无共同理论共识,无共同价值观念。只要在一次沟通中同时满足以上三点,那么最好一早放弃,不用再去浪费时间,因为不可能会有任何积极成果。双方并没有打算做任何沟通,真实的目的都是希望对方跪在自己面前唱《征服》。
在日常沟通中,除了要注意这三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论证的过程,而非结果。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避免无效沟通,那怎么办呢?
和菜头老师的建议是:
1、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直接拒绝无效沟通,而是转换一个角度,先接受,通过聆听和观察来思考对方的思路;
2、试着和对方达成共识。因为我们也不是全然正确,总有一点点共识可以达成;在这一丁点基础共识上,看有没有可能延展开来,提供一个双方都可以立足的小平台。再在这个小平台上各自论证一下这点共识能否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的作用很有限,但有可能让对方觉察到自己想法上的缺陷,也可能让自己觉察出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3、如果实在是达不成共识,那就保持沉默。谈话就可以在淡淡的冷漠和尴尬中自然结束,彼此之间无需发生任何争执。双方像个文明人那样相遇,最后像个文明人那样道别。
每个人都是经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间沉淀而来的,不要妄想一朝一夕能改变对方。时间是那么宝贵,在生活里每天发生的无数事情中,拒绝无效沟通能节省大量时间。而且无效沟通不仅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增加很多无谓的情绪,所以能保持距离就保持距离吧。
最后我会说,我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它不一定对,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都没有关系,如果想继续下一步,我先说完我理解的,然后你再来说你的观点,或者反过来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