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祈愿遇难者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对事件持续关注,望获得相对圆满的后续。
与相关方均为陌路。
只是近来对如何认识看待世界有些体会,分享一下而已。
最近各类事件颇多,不少人调侃谁要谢谁,谁解救了谁……作为一个吃瓜群众也是头痛的很。
在纷繁的各类事件中,各类声音飘过,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情绪?有多少是妄想?有多少是臆测?
摸着良心,带着大脑,我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中哪种居多吗?
以“湖畔大学学员为柳青加油”为例:
截图留出后,网上一票“主持正义”之声,什么资本吃血不吐馒头啦,什么加油你妹……
为什么“加油”这么一个好端端的动词,一上来就被套上了满满的恶意呢?
为什么同学让柳青“进一步努力,加劲儿”就全部成了要柳青“进一步努力做坏事,加劲儿做坏事呢?”
从基本逻辑上讲,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想:
1、加油干坏事
2、加油干好事
3、加油干不好不坏的事
这个加油后面具体是什么事,就各种人各种发挥了。
柳青的同学具体想“加油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如果我们一上来就一边倒地认为加油,就是鼓励干坏事,是不是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有没有【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局限?以自己的理解揣摩他人的用意本身是否合适呢?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柳青“罪大恶极,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改过,需要忏悔”(带着脑子想想,这是她一个人的事么?),她的同学鼓励她直面事件,鼓励她努力改过是不是也很正常。
监狱里那么多十恶不赦的犯人,不也有亲朋好友探监,鼓励他们好好改造,改过自新,加油弥补错误,加油赎罪么。
少了自己理性的思考,被情绪等裹挟着走,很多人言行本身是不是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法律的,道德的层面?自己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PS:作为柳青同学,如果这个时候立刻与她划清界限,撇清自己,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踩上一脚,是不是又有人要说世态炎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