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孤腾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为天下贞。其致知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乎?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今译:以往曾经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盈满;万物得到道而繁衍生息;候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领袖。再进一步说,天如果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塌陷;神(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繁衍,恐怕要灭绝;候王不能保持天下领袖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那么候王们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没有赞美称誉。不要求像华美的宝玉,而宁愿像坚硬的磐石。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本章节的“一”指的就是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子看来“道”是不能被任何一个人掌控亦是不可能被用来贡献给任何人的,但是“道”就像是一阵风,所经之处万物化生,更是是一条河,所过之处有缘众生独取一瓢,从而孕化别样的钟神灵秀。
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里对于“道”的描述从不吝啬笔墨,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敬佩老子,老子却是敬佩“道”的,足可见“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分量之高。而在此章节老子给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诸如倘若没有“道”天会如何?地会如何?山川河谷会如何?最后的结论是:没有“道”的话,天地将是一片混沌,毫无生息。
也许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活得安稳,会觉得这些假设有点杞人忧天,那么再想一些离我们近一点的,比如为何会有日出日落?为何人走在地球的两面都不会脱落?为何会有水和空气?为何大多数病都会依靠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得到救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生灵得以活着而存在,难得真的仅凭科学家的一两个观点就能证实的了吗?决计不是如此,在老子看来,这可都是“道”催生的结果呢!
当老子再次阐明了“道”对于万物的重要性之后,提出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观点,而这句带着因果性质的智慧之言也是本章节的重点。何为贵以贱为本?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整个国度的“王”,但他的统治基础是升斗小民,尽管统治者是尊贵的平民是低贱的,可是万万千千的平民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富强或是萧条,这便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更容易理解了,无论多么高多么宏伟的建筑,都得打好地基,不然可能因为根基不稳而轰然倒塌,这便是高以下为基。
在老子看来,“道”催生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本是平等的,但是发展到今天,人类用行动证明,没有平等可言。可是我们必须明白,其乐融融才是世间本该有的气氛,而不是家家筑起高楼厚墙与世隔绝,就像古代的君王一样,称自己为“寡人”、“孤”、等等,看似高高在上,却连最基本的人伦亲情都体会不到。
高贵和低贱从来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贫穷和富贵也不是从物质上就能看出来的。在俗世中生存的人们,既然是在“俗世”中生活,那就免不了各种俗,与其自命清高华而不实,倒不如像僵硬的磐石一样在世俗中感受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