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写作之老舍
前几天,机缘巧合,我得到了一本《老舍文集》。是一个快要退休的同事送给我的,当时,那个同事因为在单位内刊上看到过我的小文。所以猜想,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就一股脑送了我几本书。
当我看到厚厚的《老舍文集》时,眼睛一亮,随手翻了起来。
1.要接受自己的语言风格
早就知晓老舍先生的文章,用词很朴实无华,尽是大白话,光看目录里《我的"话"》这题目就明白了。
原来,先生起初写作的时候也想用词华丽些,还曾一度鄙视过自己的北平话,觉得北平话有些太漂浮,直到他学了英文,看到了英文的《圣经》,还有狄福等一些大家的作品后,才发现,原来最简劲,最自然的文字才是最好的文字。他看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知道了儿童语言,只要运用得好,也可以成为文艺杰作。
他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不刻意借用别人的文法来装饰自己,反而能领略到创作带给他的欣喜和乐趣,因为那是他自己的语言。
也慢慢地更爱国语,接受了北平方言。同时把他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口语相结合,形成了他的特色。
我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想法,总不满意自己的文风,总想变得高级点,看来,大可不必为此烦恼。
2.写作者应有的态度
先生在《文艺与木匠》中写到一个好木匠应有的态度:(一)要作个好木匠;(二)虽然自己已成为好木匠,可是绝不轻看皮匠,鞋匠,泥水匠,和一切的匠。对于文艺写家亦然。
那什么才算是好的写家呢?注意先生是以"写家"自居,不敢称为"作家",可见他多么的谦逊。
他建议写作者得先有准备,先把中文写通顺了,何为通顺,即字字妥当,句句清楚。然后至少学会一种外语,给自己多添上一双眼睛。
不要认为作家高贵,而木匠卑贱。木匠成不了大师傅,也不至于糟蹋东西,而作家呢?弄不好的话,你不光糟践不知多少纸笔,多少时间——你自己的,印刷人的,和读者的。
还要明白写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成气候的,她是要你能沉下心来,有比做木匠更要艰苦的决心。
若你心中没有什么东西,而又轻巧的以一诗一文成了名,得了虚名,最不上算。
所以写作者应该认真的去准备。
先生在《怎样读小说》里写到,我们应该去细心观察人生和事物,观察之后,加以揣摩,而后才能把其中的精彩部分捕捉到,才能下笔如有神。
闭着眼睛是写不出来东西的。
我认为,他说的观察就是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每天看到的,经历过得有意思的事或没意思的都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然后揣摩就是能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者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也许每天不经意的习惯就会造就一个不一样的你。
所以,睁大你的双眼吧,去发现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