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小周给我讲了一个事儿,这个事儿让她心里挺堵得慌,觉得现在的人真是不靠谱。
事情是这样的。小周家孩子击剑班的老师组织过一次百味餐的活动,受邀的是击剑俱乐部执教的十多个班级的学生,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
由于武汉这样的聚会活动比较少,于是从活动的召集阶段开始,教练就多次在聚会群里提醒大家,俱乐部作为组织者负责提供场地和活动安排,每个自愿参加的家庭都需要带一份食物供大家分享。
聚会的时间是周日的晚上。午饭过后,小周两口子就开始准备要带的食物。
小周计划做两份手卷寿司,再加上两盘奥尔良烤翅。主要是考虑到这些食物比起中餐来既方便分享,又不占用餐具,很适合这种参加人数比较多的聚会。
于是,腌渍鸡翅,准备寿司材料,一盘一盘的烤翅中,手卷寿司……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忙碌中充实的度过了。
小周晚上有事。小周的老公和孩子带着两个装满食物的保温箱,兴冲冲的去参加聚会了。
半个小时后,小周接到了老公的电话,让她给孩子准备一点吃的,聚会结束孩子可能会饿——因为参加聚会的人很多,虽然大多数人都带了食物,但还是有些人只是象征性的带了一点小点心,甚至有少部分人空手而来——“现有的食物大家分一分就不是很够了”。
小周说她听到这个消息,感觉浑身一下子就没了下午热火朝天忙碌时候的劲头儿了,“不是说好的每家都要带着食物吗?这算怎么回事,忙了一下午累的不轻就算了,孩子参加聚会还吃不饱。这些家长都真的忙的准备不了一份食物了?怎么就没有个靠谱的呢?”
等孩子回家,小周心里才舒服一些,原来分享食物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她孩子所在班的同学们都带了很多食物,他们班里的大人孩子都没有饿着,都吃的饱饱的。
听完小周的故事,我脑子里居然跳出来那句“割不正不食”,可能是因为都与食物有关吧。
孔子一生倡导“复礼”,即用周礼来作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路诸侯割据称霸,弱肉强食,周礼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已经成了傀儡,老百姓更是因连年的战乱而民不聊生。
孔子提出复礼,是因为他意识到礼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人人都可以克己复礼,那么国家的秩序也可以恢复到安定的状态。
孔子不是矫情,肉切的不合适了就不喜欢吃,实在是因为春秋时期的社会状态太过混乱,所以他认为复礼必须是彻底的,也只能是巨细靡遗的。
孔子主张的礼,固然有封建礼教桎梏人性的一面,但其中也有与我们现在的道德准则相通的部分,那就是我们为人处世都应该秉直道而行,不以恶小而为之。
小周这件事情其实不算什么,大不了回家再吃一顿也就过去了。
但小周这件事反应出来的其实是现在人的素质。
教练提前讲过这个聚会是需要带食物的,教练只提供场地和服务。
在这个大前提下,参与者可以选择参加,也可以选择不参加。
如果选择了参加,那么就表明参与者愿意遵守带餐聚会这个前置要求。承诺遵守要求,却没有办到,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一种失信行为。
自己辛苦一点准备食物,或者没有时间的话,买一些食物带着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就是有人不愿去做,或者不愿意认真去做。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放弃了一诺千金的态度,转身成为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了呢?
不遵守承诺的参与者对组织者和其他参与者都是不尊重的。
教练辛辛苦苦的组织活动,租用场地,安排人员,布置会场,考虑活动具体内容,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聚会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那些做了充分准备的家长们遵守承诺,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同样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悲哀的是,大家对这样小小的不道德行为早已习以为常了。不占便宜就是吃亏、借钱不还的才是大爷、电瓶车违章乱窜、停车变道不打转向灯……种种“小恶”屡见不鲜,大家也都习以为常。有人这样做的话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不这样做反而会被看作异类。
回到小周这件事上,如果你胆敢去问他们为什么空手而来的话,他们一定会笑嘻嘻的表示道歉,心里却给你一句MB你谁啊,你管的着吗……
刘备死前告诫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什么呢?以知自别于禽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