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宝璐
文章来源:西散原创•初语阅读
弯弯村路,像一首首蜿蜒的民谣。
在我童年记忆里,老家的村路像一条游走的蛇,蜿蜒曲折,村连路,路连田,纵横交错。路从田里探出头来,延伸到不远处的村庄,再从村庄延伸到另一片原野,于是,路便将田野、村庄像串糖葫芦一样地串联起来,站在路上,人们既看不到路的源头,又看不到路的尽头。唯有坐在路的转弯处小歇时,映入眼帘的一串串压弯枝头的梨果,一片片泛着金灿灿光彩的谷穗,还有那一簇簇盛开在路旁的黄色草花时,人们才慢慢揣猜到未来的路将会是一个多么让人憧憬的样子……
座落在泽州大地伊候山脚下的陈沟村,村南紧邻大路的青石坡上,住有七户不大规则的四合院内,两间里生外熟的正屋,三间前墙砖后墙土坯垒起的东屋,大门口正对着一棵三百余年的老槐树,这就是我的老家。青石坡下的那条横贯南北的村中的大路,大约三四米那么宽,那可是家乡通往外部世界的主干道。它忠实地纪录着家乡人的岁月辛酸,也放飞着家乡迎接美好生活的无限喜悦,更是印记着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条弯弯的村路上摸爬滚打的成长历程……
四十多年前,我还是孩童时,夏秋季节常赤脚走在这条土路上,遇上雨天,常常是泥点溅在脖子上,雨水眯在眼眶里。即便晴天,路上偶遇几辆运煤的外地车,也是尘土飞扬,而每日行驶在土路上的是“吱吱”作响的牛、马车。为了生存,父辈们每天从这条路走到田间,走到地头,锄草,施肥,播种,耕耘,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
儿时,上学放学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与小伙伴就在路边玩”纸炮”、“突棒”、“占窝”游戏,比赛“推圈”、练骑自行车,即便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辉,我们仍是玩兴不减。遇到下雨天,更是玩水的花样派上了用场,赤脚弓身蹲在青石坡上,任凭细雨淋透衣服也不在意,专心用泥巴石块玩着“赌河”,形似小浪底截流的大坝似的……现在回想起来,耳边仿佛还萦绕着母亲在家门口的大声呼唤,还有那老槐树下嬉闹欢笑的时光,恍如昨日,犹在眼前。
说起家乡的这条村路,谁也说不清存在了多长时间,更没人说清还能存在多久。承载着几代人的辛酸与痛苦,追求与辉煌。只知道在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的乡村路上,曾经演绎了家乡的悲壮与辉煌。从这条通往村外的土路上,走出了商界能人和县级领导,在晋城市志史册上留下了村民引为自豪的骄傲和荣光。四十年前,不甘受穷的家乡人,怀揣梦想与希望,在身无分文的拮据窘困下,毅然决然从这条满是泥泞的乡村路走向外面世界,祖国各地处处留下家乡亲人勤劳的身影。
是的,我也是沿着这条村路上完小学,初中还上了高中,那时,虽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交学费仍要按时拿上父母不知想了什么办法才有的卷得皱巴巴的钞票,沿着这条村路走向学校。在这条坑洼的村路上走了九年多,没有了童年天真的玩兴,有的却是沉甸甸的内心负重。
高中毕业后,我被批准应征入伍。当亲人送我离开村的那天,走在这熟悉的村道上,我的心里却有着丝丝缕缕的抑郁感,难以言说。一路上乡亲们凝重的拉着我的手叮嘱着:“到部队好好干,一定立功受奖,为家乡争光。”不少人握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泪,当时十七八岁的我,看着坑坑洼洼的泥泞不平的村路,心中五味杂陈……三四百米的村路,我走了好久,直到送兵的大队干部再三催促下,我才依恋不舍挥手告别,走出村路的尽头,沿着另一条蜿蜓的乡间路向县城走去。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在军旅生涯的几年间,心中常常思念家乡的村路和生活在路旁的亲人们,在紧张的军事训练和学习的时空里,我时常梦起家乡的村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那泥泞坑洼不平的村路变的又宽又平了,路两旁的树叶绿了,路边的小草开花了,梦到了挺拔的大槐树开出了白白耀眼的花蕊,也梦到妈妈用粗大的瓷碗盛着苦涩的榆皮高粱面条,大口大口地艰难的呑咽着……
当兵走后的第五年,我调至部队机关政治处工作。因工作成绩出色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当我捧着立功喜报回到家乡,惊喜的发现,那条坑洼泥泞的村路,已变成了矸石煤渣路,路面平整了许多,也宽了不少。偶尔也路遇骑着摩托疾弛而过的年轻人,留下一路欢声笑语。我主动跟熟悉的乡邻们打着招呼,并让乡亲们看着我的立功证书,分享着我的荣誉和喜悦,听到乡亲们的赞叹声,心情觉得格外舒畅。
到机关任职后,回来的次数少了,但家乡的这条村路,依然勾连着我与故土间的乡愁余韵。身在北京石景山的军营里,家乡的这条路,仿佛就是我心灵深处的诗和远方,每每想起家乡路旁的人和事,家乡就在我心里活色生香起来,我在心里时常默默地祝福家乡的亲人们,早日步入小康生活。
倦鸟还巢,老村新象。没想到的是,当我赴滇参战归来后,调至晋城军分区工作。当返回故里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曾经晴天飞尘扬,雨天泥汪汪的村路,被宽阔笔直、路旁绿化的柏油路所代替,更让人惊讶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进出路都变成了硬质化的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让家乡的路变得让人惊愕,惊愕得令人陶醉。一条条漂亮的村间路,犹如耀眼靓丽的彩带镶嵌在村落间,走在路上,与徐徐而来,疾驰而过的小轿车和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货车,还有隆隆作响的收割机擦肩而过。站在宽阔的村路上,我的心灵被这巨变深深的撼动。
我徘徊在家乡的村路上,感慨万千。是啊,路通了,日子也过好了。住在路边我儿时的小伙伴,现在经营着好几辆的运输车,专门搞煤碳运输,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我表哥家的孩子在路边开起了饭店,一家人成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外出打工的,做生意的,办企业的也渐渐多了。残垣断壁的院落,被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楼,独家院代替。家乡仿佛 一夜之间换上了新装,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整个村庄整体北移,全部变成了崭新的楼房。夜幕降临,伴随着动感十足的旋律,我小学的老师,退休后组织村里的中老年妇女正饶有兴致的在新街上踏歌起舞,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十足的精神头,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
上学时就听老师给我们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场景,不仅变成了现实,而且现在的生活比描述的更为舒心,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使用手机,常常与在外工作生活的儿孙微信聊天呢。看着家乡的人们有说有笑,走新路,住新房,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真为家乡华丽蜕变而骄傲。而今,我的家乡人出行不仅有了环城高速,而且从去年市里在家乡的村边又在修建着环城一级公路啊!
斗转星移,在市里工作的我,只要有时间,总想回村子里看看。行走在故乡的路上,总觉得生命无比充盈,常常嘴角留笑,眼中噙泪。人啊,就是这样,让你一直舒心快乐的地方,不见得刻骨铭心,让你经历贫苦和幸福变幻的地方,却往往会泪流满面。只有在家乡的土地上,自己的灵魂仿佛才有了安息之处;只有踏在家乡的路上,自己的生命才有了通透的活力。一切仿佛都与家乡的变化,更与这美好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
啊!弯弯村路。行走在故乡的弯弯的村路上,如同在一首婉约绮媚的诗行里徜徉。这弯弯的村路,既连着游子淳朴的乡言与乡愁,也寄托着游子对乡亲们的眷念和祝福。弯弯的村路,既承载着故乡厚重的历史,也延伸着故乡鲜活的未来。
弯弯村路,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陈宝璐,笔名亮剑,退役军人。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和西散梅雨墨香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随笔,论文等文章三百余篇。爱好写作,善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