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解读书是美籍德裔作家埃里希弗罗姆的这本《爱的艺术》。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弗罗姆:他是上世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对于当时所处时代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建设性的思考。他出身于传统纯正犹太家庭,经受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使他既有天然的对信仰的追求,保持着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谦卑,同时又坚持深入理性的批判的思考。他的著作结合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主义,解放思想的精髓。这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虽然他的很多观点现在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和错误,比如作者把“法西斯主义”的心理根源归结于,人类对于自由的逃避和对归属集体的诉求,不仅过于片面也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但弗罗姆这种将两种跨界思想创造性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今的我们仍具有伟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这本书创作于60年前,然而我读起来却完全没有任何与时代脱节或落伍之感。相反,文中所提及的“专注和深度”做事与思考的观点,激发人的动力和创造性,批判性反思当时深入人心的“追求自由”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和隐患,强调将爱作为一门艺术,以工匠精神来实践的思想,以及跨界结合的思考方式,都正是目前处于知识焦虑时代中的我们所反复强调和积极倡导的。
作者先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我们本源的追求与缺陷。比如我们天生就是具有破坏性的,常见于小孩子拆开玩具,或者解剖小动物等行为。破坏力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的,对事物探索的外在表现形式。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将其引向积极的一面,即开发与创造力。各种宗教的产生,对神的天然崇拜,以及向往人神合一的境界,正是创造力的诉求和表现。
又比如作者指出,市场经济的起源和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公平和自由的向往。以平等交换为前提,从而满足市场中双方各自的需要。随着交易思想的深入人心,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于是连感情也变成了可以量化,需要平等交换的产物。人们在自己的真实感情面前变得软弱和功利,变得瞻前顾后,只懂得计较和衡量回报率。
市场经济带来的另一个隐藏的负面影响,即绝对的平等。公平原则要求对他人平等对待的同时,也隐含了对自我利益的保护和守卫。即在自我利益不受损,或尽可能减少受损的前提下所实施的行为。而这与爱的无私付出,不计较成本与回报是相背离的。
对自由的追求,则植根于人类渴望摆脱自身束缚,挣脱现实与环境枷锁的需求,也由此引发了倡导个性,强调个性化和个人主义。然而对自由的极端化追求以及强调个性与不同,却又同时导致了脱离所带来的孤独和恐惧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提出解决困境的办法:即通过具有创造性的爱,重新激发人们的生命动力。在释放个人能量,表达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将个人与外部世界重新统一和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产生增量,这与简单的平等交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则是激起被爱者的生命活力,继而将双方融合成能量向外伸展扩散的新的有机体。
爱,不是占有或者吞噬,亦不是妥协与消亡。爱的本质是创造和激发,是力量的源泉,同时也是能量的结果。由此产生一个正向的循环,仿佛源源不断的活泉涌流,将将自我与对方,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并制造出积极的“社会性格”,且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然而想要有创造性的爱,也并非易事。作者提出将爱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为此定下规矩,并严格遵守;它要求我们专注于其中,沉浸而心无旁骛;我们要像孩童学步一般,既要扎实,又又足够的耐心;它更需要我们对抗懒惰,有勇气的积极主动,而不是莽撞和简单的忙碌。忙碌,是现代人为了逃避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为自己所寻找到的最炫目冠冕的借口。要避免虚假的忙碌,就要求我们不断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根本上都需要我们对爱抱有坚定的信念。
爱既是一门艺术,又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和体验。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创造性的爱,就会战胜自恋。自恋并非健康的感情,而是一种自我封闭和逃离。自恋并不等于自爱,亦如我们既不能完全避免自私,也不该滑向“无我”的另一个极端。当我们学会首先关注自己的感受,学会建立对自我的信心,当我们首先做到提高自我的价值认同,我们才能做到积极的爱人:因为富有,才能对外给予。之所以能称其为有钱人,不是因为他的账户存款有多少,而是看他能自由支配的有多少。并且随着不断的练习,这种爱也会不断的升级:从对自我的信心,到对他人的肯定;从对可见的力量,到对未知潜能的激发;从对个人的认同,上升到对社会的信念以及核心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健康发展。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启发还有很多很多,阅读的同时也不断激发着自己的生命活力。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你带来专属的帮助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