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
中午吃饭遇到女儿的钢琴老师林老师,她说周末她妈妈见过我们一家人后说:这一家四口都有一种向上的气质,不知道妈妈对女儿的未来的期待会是啥。我说:我对她的未来没有任何安排和期待。我人生至此,差不多已经摸到天花板了,这样的一个妈妈有什么权利和能力去安排和设想孩子的高度和宽度,他们是属于天空的……
第一次听到天花板这个概念是在无锡去钱穆故居的车上,顷说道孩子要长成凌云木,先要根基稳,越高的树木长根基的时间越长,且这段时间是不易被量化和看到的。做家长的最要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是等待和守护。很多家长以为自己已成年经事多有阅历小成功,就要去指手画脚孩子的未来,实际上,这样的家长都是已经摸到自己天花板的一类人。
是的,就如梭罗所说,人类参照自己小身体,修了小屋子,把自己关在里面,于是就有了房屋。一个又一个人,一群又一群人,一辈又一辈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个天花板,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属于天空。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状元高中,世人以为他硬仿效之随其后,结果王阳明对此很不屑。他做的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人继圣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深受使命的召唤,在57年的短暂一生中实现儒家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反观自己,前面的几十年前后为成绩焦虑、为生计焦虑、为钱焦虑。我以为要幸福,必然需要足够多的钱,于是没日没夜拿命换钱。我以为我一生只能在目前的学校里消耗着,过着上班看看家庭教育的文章,下班操作文章中观点,等儿女长大,跟老伴苦逼一生换取老来几年逍遥的日子。实际上呢,在诸多人事的影响下,在自己起心动念的滋长下,我将成功的从全区最闲最能混的学校调换到被称为老师的魔鬼学校学生的魔法学校的单位。从上课嘴里说着课本上的知识脑中想着生意上的安排变成研究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帮助他们爱上学习,陪伴他们体悟生命和青春,引领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是的,当我有一天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感觉到了自己的狂妄,也就是不要脸。或者,我可以立一个要脸的志向:用十年之功,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谁知道呢?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取法乎中者,仅得乎下。第一次听顷说用三代时间打造一个书香门第,我当时惊呆了:天哪,真敢想!后来有一天,我给小妹说:我们立志用三代打造一个书香门第。那个时候,我的表情一定是自然而坚定。
人生没有天花板,“胆大妄为”凌云志。
阿甘!
我曾经问炯哥的人生梦想是啥?他说做慈善。这个回答让我感受到他的狂妄,也就是不要脸。那个时候我们刚买好房子,欠着银行上百万的债,我最需要的事谁能来把我给“”慈善“”了。这事儿过去好几年了,我不知道他是否还深埋着梦想,在悄悄的长着根基。今朝读了伯凡的专栏,恍惚间看到了一张慈善家的脸。
“别人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动心为耻”是王阳明的名言。他一生仕途坎坷,坐过大牢,发配过边疆,招人打压、排斥、暗算、陷害。但他仍旧一生硕果累累,为啥?不动心。
做生意那几年,很多加盟商除了卖总部的货,也卖自己找的或者找上门的货。五毛钱进来五十元卖出去,回头客还挺多,盈利甚至超过了其他商品的总数。我动心了,但是炯哥说不行。三无产品不是好东西,害了别人也搭上了自己。我也动心过像其他人那样弄些名家牌子总部没有的来卖,增加收入。他不动心。原因是,擦边球能挣多少钱,还要处处防着总部的检查,把寻思这些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搞好自己已有品牌的推广和销售应该有更丰厚的回报。我们跟总部真心诚意的链接,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帮助,达成了经营期的共赢。
炯哥在跑步界的名字是阿甘,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最爱看的电视剧是《士兵突击》。因为他傻傻的憨憨的,但凡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愿意跟他保持长久的交往。他在我四川的老乡群里是个很受重视的“人物”,以致于在有次老乡聚会的时候,有人端起酒杯会问我是哪个地方的人。他跟我的同学朋友打得火热,经常见到在他朋友圈里,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打趣,而我的圈里的图片和文字下,我朋友连个点赞的指头都不愿给。早些年,我很担心他这么傻在外面被人骗了,想让他试着做做聪明人,他说:现在这个世界上还缺聪明人吗?没有一个人是傻子。要去做聪明人必然加上些心机和手法,谁又看不出来呢?时间把他这句话酿成了一杯酒,如今我给自己常喝,也给孩子们抿一两口。
Forrest!run!forrest! 跑,是炯哥的生命姿态。一双脚伸出来,没有一个指头的是完好,不是因跑量太大指甲里淤了血,就是被磨得起了血泡,天生比其他脚趾头长的第三指感觉被鞋子硬生生的削得变了形。我建议他是不是换个运动方式,打打网球多么高雅,乒乓也好啊,还能在对打间聊聊天,认识几个人,肯定还有其他的更好玩的运动值得去尝试。他说我不需要有人陪着运动,我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就是最好的伙伴。跑步多好啊,不需要带武器也不需要找场地,简单又方便。是的,炯哥的人生信条就是简单,像极了阿甘和许三多,认准一个理,沿着一条道,GO,GO !
时间目标点
刚出门,女儿就翻看我的腕表,7点25分,“爸爸,按照我们的速度,应该7点40就可以到学校,就迟到不了。”到校15分钟,是平常女儿和我一起到学校,不断总结出来的平均时间。希望女儿对事物有总结分析能力,我就陪她在上学这个问题上做起。每天给她四个时间目标点,分别是家(15分钟),十字路口(9分钟),七村门口(6分钟),七村拐角处(3分钟)。走到十字路口,7点20分,“爸爸,我们比平时快,主要是因为我出门没有拖拉,穿鞋速度也快”“还有你今天也跑了,因为和我开玩笑”“哈哈”。七门口,7点32分,“爸爸,我们又快了,好像是因为我们每个红灯都没有等,十字路口,我可不敢跑”,七村拐角处7点36,“爸爸,好像慢了点,看了下店面门牌,我们讨论了一下”。到学校门口,7点39,“没迟到,以后我也不会迟到”。女儿每一次总结都那么详细,我只能笑着看看她,表示赞许,我没有评价好坏,我觉得任何事情谈不上好坏,只有适合。
链接:妄当老师被打脸
这是炯哥文章里的一段文字,我惊叹于15分钟的上学路也能被他精确每分每个点上。这是他对时间的态度,也是他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
不动心,目标简单,时间管理是炯哥身上的烙印,也应该是我最终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样子的法宝。
我等采石之人当怀大教堂之远景。
那个桃李天下的师者,那个坚定有力的慈善家在远方,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