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完成一项任务,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工作、学习中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阶段性目标,把它们罗列成清单,每天根据清单上的任务量推进,确保一天一点小进步,最终实现全部目标。
这就是目标导向行为,也是很多家长为了推动孩子学习而制定时间任务计划让其按时按量完成的日常工作。例如,暑期周末学习计划:上午8:30-9:00早读,9:00-10:15完成英语试卷一套,等等。
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看似时间任务计划很完美,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完成不了呢?根本原因在于,家长们制定的时间任务计划过于细致,往往具体到时到分,几点几分写得清清楚楚,这样几乎很难坚持下去。
解决以上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弹性”。简而言之,对设定的任务计划不能过于僵化,要在时间、任务与监督上保持弹性空间,以便于更好地推进任务和应对临时情况发生时间冲突后的调整。
(一)按整时段制定时间任务计划。计划越不上变化。如果制定的时间任务计划清单过于细致,以分钟作为间隔,没有为临时情况引发的时间冲突预留时间,比如早上起床迟了,招待前来做客的同学等,容易让孩子因完成不了清单任务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内心认为:反正都滞后了,而且前几次也没有做,补也补不上了,不如放弃,一了百了)。反之,如果以整个如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段,来制定时间任务计划。这样,就有时间调整的弹性空间了。孩子可以根据先易后难的事项,合理安排时间完成;既有利于孩子顺利完成任务,又保持学习劲头,一如既往地努力。
(二)保证任务清单事项难易结合。家长制定时间任务计划清单时,要结合孩子的学力,做到难易结合。如果任务过多、过难的话,不利于孩子完成,且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对于均衡的题目量与难易度,孩子能顺利完成。当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将会激活大脑里的“奖赏系统”,得到一个正面反馈,产生即时的激励,激发孩子为得到下一个正面反馈而继续努力,形成了“行动--正面反馈--行动”的闭环运行,从而提高孩子做题的动力。
(三)坚持自主完成代替机械监督。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存在焦虑感,抓得很紧,总担心成绩下滑或上不去,念念不忘孩子是否按时保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经常采取“紧盯”“念叨”的机械方式监管孩子完成。这是一种不利于孩子自主完成的做法。过于“紧盯”“念叨”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认为任务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只不过是代为完成”;极容易使孩子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不但质量得不到保障,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拖拉完成。更为聪明的做法是“放手”不去管,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意识到这是属于“自己的任务”。比如,对于一个上午时间段的任务,可让孩子自主选择时间完成,不要限定完成的具体时间节点,完成后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要注意奖励多样性与可行性,如看电视半小时、减少学习任务量、喜欢的玩具、去观看电影,等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或经观察发现孩子一上午快过去了,仍没有要完成任务的动力与意愿。这时,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进行严厉批评或强硬督促。可以采取温和的展示诱惑前景的做法,比如运用提示“中午要与外婆一起外出吃全家饭和逛超市,任务没完成可能全家都去不了”的方式,点醒孩子要抓紧完成。孩子领会后,自然有动力抓紧完成作业。总之,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比较漫长,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