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字的人挺多。作家,小说,散文,公众号……
语言是人脑的编程。所以才会有脑海里的语言独白。相对于地理上的划分,语言更能划分人群。
曾经没有过分地看中文学,带着一种偏见,觉得是“无用”的,有种书呆子的陈旧感。以为高科技的数理化才是正经事。可能是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印记,还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小时候的记忆,文学是不在其中的,艺术更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离自己简直太远了。
大学期间是看电影的高峰期,也许那个时候的每个大学生都一样,爆发的互联网,字幕组,解锁了很多美剧、日剧、韩剧……后来才有了豆瓣,在豆瓣上认识到影评,还有那些非常细致的让我汗颜的各种影评。看完电影,再刷影评,比看电影本身更过瘾。
但我依然没有把文学排在首位。就好像跟自己较劲一样,想要体验一下不同的领域,例如数学,例如经济,然后再去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是一个要命的思维定式,每次吃葡萄,会把看起来好的留到最后,然后还没吃到最好的已经饱了。
初中的时候,经历过一段愤怒孤独的时期。曾经觉得那个时期给自己留下了灰色的印记,但现在却发现那个时候,灰色的乌云下的我,压抑的能量却孕育了灵性的花朵。14岁的自己,与文学诗歌音乐为伴,那时候,我认识了朴树,喜欢韩寒,喜欢写作,开始接触互联网,甚至开始在网络上写作。那时候,竟然是我文艺精神最饱满的时刻。很多事物,都是切换视角。
高中的后期,我丢了文学。大学时期,我丢了音乐。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奋斗,不愿放过自己。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才蓦然发现,音乐和文学,是我精神的源泉,给我的心补充前进的能量。丢失了音乐和文学,就被外界的语言和噪音牵着走。
音乐和文学。最简单的生活乐趣,都是接近于免费。却给生活赋予了色彩。
最干燥无味的风景,添上音乐,也能有广告大片的审美意趣。最烦杂糟心的生活,有了文学,作者也能带你去一个独特趣味的世界。
每一个作者,都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世界,风格,是文学的外衣,是趣味。就像小时候去了集体生活,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名字和略带奇怪的个性,但却让人觉得很好玩。
在这种意义上,没有什么比文学更神奇和有意义的了。
有很多很多的作家,有很多不同的文字风格,他们用自己的叙事语言,或构建世界,在想象的空间里影响你,或用诗意的语言,用感觉感染你。有时候,只是小小的一段,就能疗愈一天的烦躁。语言文字,可以来描述一切,治愈一切。这是最神奇的魔法。
现在,将文学排在第一,音乐并列。
然后,便有了自己的节奏。